麻科活人全书-第页-[卷之三] 痢症第七十二_中药方集
 
麻科活人全书
[卷之三] 痢症第七十二
】 【繁体
热邪内陷因成痢。凭症进剂莫雷同。用心调理起沉痼。勿轻劫涩图霸功。
麻之成痢。乃热邪内陷所致。多见于正收及收后。间有见于初热未出及正出之时者。亦有自首至尾、而作痢不辄者。又有因久泻而成痢者。当分别治疗。不可混施。若于初热未出与正出之时、而作痢者。药宜以疏托为君。行滞气为臣为佐。解毒为使。以葛根解肌汤(见第五条)少用葛根。去赤芍、蝉蜕、木通、甘草。略加青皮、槟榔。再加防风主之。若麻已出透。身热未全退。毒瓦斯流注而成痢者。以清热导滞汤。去白芍、楂肉、甘草、川浓朴。加生地黄、地骨皮、木通主之。若麻毒未清。变成赤白痢者。以加减黄芩汤。去白芍、楂肉、甘草。加黑地榆、连翘、牛蒡子主之。如麻后成痢。赤白腹痛者。以古方黄芩汤加枳壳治之。亦有久泻而成痢者。原因气血已虚。不得已。
用人参、黄连、枯黄芩、干姜煎汤。从权治之。如正收及收后、而下痢白色者。药宜用解毒凉血行滞气之品。以静远主人黄芩汤、除去人参、木香、甘草。加生地黄、牛蒡子、连翘、防风主之。痢下脓血者。以白头翁汤。去黄柏、加防风主之。或因食积下滞者。以消食化气为主。用枳壳汤。(见四十九条)去甘草、加山楂、麦芽、木通、青皮主之。若腹中作胀。时痛时止者。以浓朴汤去干姜、甘草。加槟榔、山楂主之。夫麻后成痢。乃积热移于大肠。以治麻后痢统方加减主之。(有以三苓散、见三十七条、加木通枯黄芩治之者、)麻后下痢。而身热腹痛者。以古方黄连解毒汤(见三十五条)治之。若壮盛之人。内有挟食、积滞、能食者。以三黄丸(见四十八条)利之。若麻后赤痢。
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合古方黄连解毒汤(见三十五条)去栀仁。加当归尾、枳壳治之。稍轻者。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加姜汁炒黄连、地榆治之。如麻后白痢。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加陈皮、茯苓、木香。更有加生白术者。须宜酌用。麻后作痢。如兼小便赤涩者。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加车前子、木通治之。麻后痢症。或赤或白者。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倍白芍、当归。加大黄少许。以利泻数次。麻后泄泻成痢者。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加地骨皮、酒炒黄芩主之。若麻前已经泄泻。日久未曾清解。至于麻后变为休息痢。不问赤白。但见里急后重。昼夜无停者。此余毒在大肠。乃积热移于大肠也。急宜行气养血。切不可妄施涩剂、以图霸功。河间曰。养血而痢自止。行气则后重自除。诚格言也。宜以河间治久痢方。去人参、白芍药主之。(有用古方黄芩汤、合天水、与香蔻丸、见六十三条、相间服者。有用静远主人黄芩汤、送下香蔻丸。体虚者、香蔻丸内、更加人参。肠滑者、香蔻丸内、加榆根白皮治之者。实不若河间治久痢方之为当也。)如自首至尾。辄痢不辍者。必有风毒留滞于内。宜解毒行滞。而兼疏风实脾之剂。庶几立应。以清热导滞汤。去当归、淡竹叶。加防风、荆芥治之。(有用四君子汤、加山药吴茱萸治之者。猛而有理。方并列后。)若痢而兼呕吐。噤口不食。更肠滑不止。或下鲜血。或下紫黯色。或下如痈脓。
或下如屋漏水。或下如鸡肝色。如黑豆汁之类。兼之气喘烦渴、热甚发呃、麻色紫晦者。皆不治之症。
朱曰治痢不外数法。曰清热、曰行滞、曰养血、曰凉血。有外感者兼解表。有宿食者兼消导。至于日久气虚。无妨补气。阴血亏损。亦可养阴。惟麻证则必加以解毒。

清热导滞汤
黄连(酒炒)槟榔黄芩(酒炒)生白芍枳壳(曲炒)浓朴(姜汁炒)陈皮(各七分)青皮甘草(各三分)连翘牛蒡子(炒研各八分)楂肉当归淡竹叶(各一钱)灯心五十寸引。水煎。加犀角末三分、调服。红多者。加红花(二分)地榆桃仁酒炒(各八分)闭涩甚者。与里急后重之极者。加酒炒大黄(八分)
加减黄芩汤
黄芩黄连当归枳壳槟榔青皮泽泻山楂槐花白芍甘草灯心引。

古方黄芩汤
伏气发溢。小肠膀胱三焦胆腑合病自痢。
黄芩(一钱五分)白芍(六分)炙甘草(一钱)大枣二枚引。加半夏(二钱)名黄芩加半夏汤。生姜引。

人参黄芩黄连干姜汤
胃虚客热痞满。
人参黄芩黄连炮干姜(各二钱)水煎温服

静远主人黄芩汤
黄芩黄连当归枳壳槟榔青皮川芎木香人参甘草水煎。调六一散服。

白头翁汤
治热痢下重。
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各等分。水煎温服。不愈再服。

浓朴汤
治脾胃虚作胀。腹中时痛时止。
浓朴(姜汁炒)陈皮(去白)茯苓干姜炙甘草水煎服。

治麻后痢统方
黄连(酒炒)黄芩(酒炒)麦冬防风天花粉元参枳壳牛蒡子木通栀仁滑石桔梗赤芍钩藤钩甘草二剂。水煎服。不愈。加猪苓、青皮。

河间治久痢方
当归白茯苓黄芩车前子陈皮人参白芍药甘草炮干姜少许为引。水煎服。

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土炒)白茯苓甘草红枣、姜引。
〔附〕治麻后痢丹方西河柳为末。以砂糖水调服四钱。
〔附〕万氏治麻后痢下鲜血验方当归尾生地黄条子芩黄连(酒炒)枳壳(炒)乌梅肉人参白芍生甘草水煎服。
Tags:《内陷》 《解肌》 《流注》 《导滞汤》 《白痢》 《白头翁汤》 《大肠》 《后下》 《积滞》 《三黄丸》 《泄泻》 《休息痢》 《里急后重》 《行气》 《涩剂》 《久痢》 《香蔻丸》 《疏风》 《君子汤》 《呕吐》 《气喘》 《外感》 《解表》 《宿食》 《气虚》 《调服》 《伏气》 《小肠》 《三焦》 《合病》 《胃虚》 《温服》 《六一散》 《等分》 《四君子汤》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之三] 下蛔虫第七十三 下一篇[卷之三] 吐利并作下滞里急后重脱..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