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治麻痧初编-第页-[卷五\叶氏《幼科要略》] 看三关法_中药方集
 
专治麻痧初编
[卷五\叶氏《幼科要略》] 看三关法
】 【繁体
滑氏云∶小儿三岁以内,看男左女右手虎口三节曰三关。纹色紫热红伤寒,青惊风,白疳病,黄色淡红乃平常小恙,其筋纹宜藏不宜暴露,若见黑色则为危险,再脉纹见下截风关为轻,中截气关为重,上截命关为尤重耳,直透三关为大危。
痧疹(吴音痧子徽州麻子)(浙江子)(北音疹丹)叶天士曰∶痧属阳府经邪,初起必从表治,证见头痛喘急咳嗽气粗呕恶,一日二日即发者轻,三五日者重,阳病七日外,隐伏不透,邪反内攻,喘不止,必腹痛胀秘闷,危矣。治法宜苦辛清热凉膈去硝黄。
方书谓足阳明胃疹如云布密,或大颗如豆,但无根盘。方书谓手太阳肺疹但有点粒,无片片者,用辛散解肌,冬月无汗壮热喘急用麻杏加华盖散三拗汤,夏月无汗用辛凉解肌葛根前胡薄荷防风香薷牛蒡枳壳桔梗木通之属。
古人以表邪口渴,即加葛根,以其升阳明胃津,热甚烦渴,用石膏辛寒解肌,无汗忌用。
凡疮疹辛凉为宜,连翘辛凉,翘出众草,能升能清,最利幼科,能解小儿六经诸热。
春令发痧从风温,夏季从暑风,暑必兼湿,秋令从热烁燥气,冬月从风寒
疹宜通泄泄泻为顺,下利五色者亦无妨,惟二便不利者最多凶证,治法大忌止泻。
痧本六气客邪,风寒暑湿必从火化。痧既外发,世人皆云邪透。孰谓出没之际,升必有降,胜必有复。常有痧外发,身热不除致咽哑龈腐、喘急腹胀、下利不食、烦躁昏沉、竟以告毙者,皆属里证不清致变,须分三焦受邪孰多,或兼别病累瘁,须细体认。
上焦药用辛凉,中焦药用苦辛寒,下焦药用咸寒。(徐洄溪曰∶当用清涤内邪之法)上焦药∶气味宜轻,以肺主气皮毛属肺之合。外邪宜辛胜,里甚宜苦胜,若不烦渴,病日多邪郁不清,可淡渗以泄气分。
中焦药∶痧火在中,为阳明燥化,多气多血,用药气味苦寒为宜,若日多胃津消烁,苦则助燥劫津,甘寒宜用。
下焦药∶咸苦为主,若热毒下注成利,不必咸以软坚,但取苦味坚阴燥湿
古人以痧为经府之病,忌温燥涩补,所谓痘喜温暖,疹喜清凉也。然常有气弱体虚表散寒凉非法,淹淹酿成损怯,但阴伤为多,救阴必扶持胃汁。气衰者亦有之,急当益气。稚年阳体,纯刚之药忌用。《幼科方书歌括》曰∶赤疹遇清凉而消,白疹得温暖而解。此温字即后人酒酿柽木粗草纸木棉纱之属,虽不可不知,然近年用者多无益。
痧疳湿盛热蒸口舌咽喉疳蚀,若不速治有穿腮破颊咽闭喘促告毙矣,治之宜早,外治另有喘方,(德按∶痧疹内陷忌用冰片犀黄)若汤药方法必轻淡能解上病,或清散亦可。
痧痢乃热毒内陷与伤寒协热,邪尽则痢止,同法忌升提,忌补涩,轻则分利宣通,重则苦寒解毒。
Tags:《惊风》 《头痛》 《喘急》 《咳嗽》 《阳病》 《阳明》 《太阳》 《解肌》 《无汗》 《壮热》 《三拗汤》 《表邪》 《六经》 《风温》 《暑风》 《燥气》 《风寒》 《通泄》 《泄泻》 《五色》 《六气》 《客邪》 《暑湿》 《烦躁》 《里证》 《三焦》 《气味》 《肺主气》 《皮毛》 《坚阴》 《燥湿》 《温燥》 《白疹》 《喉疳》 《喘促》 《外治》 《内陷》 《冰片》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五\叶氏《幼科要略》] 附案 下一篇[卷五] 汪氏《医林纂要·麻疹部》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