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逢源-第页-[卷二\素问经文] 素问调经论_中药方集

TOP

 
针灸逢源
[卷二\素问经文] 素问调经论
】 【繁体
(经经隧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各成形。志意通调。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五脏在内经隧在外。脉道相通。故但守经。隧则可以治五脏之病。)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阳胜则神王。故多喜而笑。阳衰则阴惨乘之。故多忧而悲。)血气未并。(正气未与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此以浮浅微邪在脉之表。神之微也。)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小络。孙络也。斥刺也)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以按摩致气于其虚络。又刺而利之。补不足以行其滞也)刺微者。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微邪在心经之表。当按摩勿释。欲散其外也。着针勿斥。母伤其内也。)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脏安定。
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肺主皮肤。其色白。微邪客之。故命曰白气微泄。)气有余则写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有余尚尔。不足可知)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刺微者。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
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先行按摩之法。欲经隧之气不滞。次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欲其恐惧而精神内伏也。然针之至人。必变革前说。而刺仍浅也。如是则精气潜伏。邪气散乱无所止息而泄于外。真气得其所矣。)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此肝经之表邪也。但察其孙络之脉有外溢者。则大经之内有留止瘀血)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泻)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补虚之法。必留针候气视其脉渐大。是气已至则当连出针矣。)刺留血者。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脾湿胜。则气壅不行。)不足。则四肢不用。(脾主四肢。虚则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音软)动命曰微风。(脾土畏风木风主动肌肉间如虫行动。故命曰微风。)形有余。则泻其阳经。(刺足阳明经解穴胃为脾之阳也)不足则补其阳络。(刺足阳明络丰隆穴。)刺微者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散也。)志有余。则腹胀飧泄。(水化寒。
寒气在腹故尔。)不足则厥。(阴虚则阳胜。故厥逆上冲。)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邪未入藏。而薄于骨。故但于骨节之间有鼓动之状)志有余。则泻然谷血者。(血。出血也)不足。则补其复溜。(皆足少阴经穴)刺未并者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即其邪居之所取之。故无中其经穴。则邪自能去。)气血以并。(阴阳不和自为并一也。)阴阳相倾。(倾倾陷也。)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气不相营合也。)血并于阴。(是为重阴。)气并于阳。(是为重阳)故为惊狂。(病癫狂也。)血并于阳。(表寒)气并于阴。(里寒)乃为炅(炯同)中。(热中也)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善怒。(血为阴并于鬲上。则阴邪抑心。故烦惋气为阳。并于鬲下。则火动于肝。故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血并于下。则阴气不升。气并于上。则阳气不降。阴阳离散。故神乱而喜忘。)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此言血气并病之由也。)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言气并于阳血并于阴也。)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络)之与孙络。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无阳则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夫阴与阳。皆有俞会。(经穴有俞有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肤虚浮不收敛也。)肌肉坚紧。荣血涩。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言语轻小曰聂。足弱不能行曰辟。)阴之生实者。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凑之也。)故曰实矣。阴之生虚者。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此内伤之生虚也。若饮食过度留滞不消虽亦内伤。此为虚中挟实也。)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义如下文。)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此明阳虚则外寒也。)有所劳倦
形(阴)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此明阴虚生内热也)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上焦之气。主阳分也。故外伤寒邪。则上焦不通肌表闭塞卫气郁聚无所流行而为外热此明阳盛则外热外感症也。)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留)则血凝泣。凝(泣)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厥气寒厥之气也。寒留中焦阳气。乃去故经脉凝滞。此明阴盛生内寒内伤症也。)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凡刺必用其形之长短肥瘦大小为法又当因天之四时寒暑温凉消息多少者如以月生死为数也高下者如春俞在颈项夏俞在胸胁秋俞在肩背冬俞在腰股也)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泻实者气盛乃内针(因病患之吸气而入针)针与气俱内(气内则神人不欲乱其真也)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候病患之呼气而出针)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为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行上文之法。
又必切中其疾。而后出针则大邪之气屈伏。真气亦无攒也)补虚奈何。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针下气实则真气聚而不散也)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方其气至而针下实当即候吸出针也)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热针下之气热也)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追而济之是补法)五脏者。故得六府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脏腑相为表里。故为十二经经络各生支节。故为三百六十五节。气脉贯通故皆合于五脏其间各生虚实则病有所在。调之之义如下文)病在脉。调之血。(脉者血之府。)病在血。调之络(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故血病者。当调络也。)病在气。调之卫(卫主阳气)病在肉调之分肉(随所在而取于分肉之间)病在筋调之筋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调之骨淬针药熨(燔针者。内针之后以火燔之暖淬针者用火先赤其针而后刺不但暖也若寒毒固结非此不可。今名火针。即此药熨者。以辛热之药熨而散之。病有浅深故用分微甚耳。)病不知所痛两跷为上(湿痹为患当取足太阳之申脉)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病不在经而在络。当刺络脉也。)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刺大经也。)必谨察其九候(诸经之九候。)针道备矣。
Tags:《经隧》 《肝藏血》 《肾藏志》 《五脏》 《正气》 《毫毛》 《经络》 《微邪》 《大经》 《按摩》 《上气》 《少气》 《出针》 《精气》 《邪气》 《腠理》 《精神》 《表邪》 《血泄》 《留针》 《候气》 《恶血》 《泾溲不利》 《四肢不用》 《脾主四肢》 《微风》 《阳明》 《阳络》 《分肉》 《卫气》 《飧泄》 《阴虚》 《少阴》 《经穴》 《癫狂》 《表寒》 《里寒》 《热中》 《心烦》 《善怒》 《阴邪》 《恶寒》 《并病》 《血虚》 《气虚》 《大厥》 《平人》 《络脉》 《经脉》 《寒湿》 《悲则气消》 《内伤》 《阳虚则外寒》 《阳盛》 《阴盛》 《劳倦》 《谷气》 《胃气》 《玄府》 《外伤》 《气郁》 《外感》 《厥气》 《中寒》 《寒厥》 《暑温》 《补泻》 《大泻》 《大气》 《下气》 《表里》 《虚实》 《脏腑》 《血之府》 《火针》 《微甚》 《湿痹》 《太阳》 《缪刺》 《巨刺》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二\素问经文] 素问缪刺论 下一篇[卷二\素问经文] 素问水热穴论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