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秘传-第页-[太乙神针] 正面穴道证治_中药方集
 
灸法秘传
[太乙神针] 正面穴道证治
】 【繁体
(图见前)百会穴(从鼻直上入发际五寸,旋毛陷中,可容指处。督脉)。凡中风头风,风癫、角弓反张、忘前失后、气绝、脱肛、目泪、耳聋,针此穴。
上星穴(从发际直上一寸,宜上可容豆处。督脉)。凡脑冷、鼻塞、脑漏、汗不出、目睛痛,针此穴。
神庭穴(从鼻上直入发际五分。督脉)。凡头疼、目眩、出泪、流涕,针此穴。
天突穴(结喉下二寸陷中,低首取之。任脉)。凡喉疮、喉风哮喘、气噎、肺痈咯血、喉中有声,针此穴。
上脘穴(脐上五寸,任脉。)凡心腹疼痛,惊悸,痰疾、伏梁、气蛊状如覆盆、风痫等征,针此穴。
中脘穴(脐上四寸,任脉。)凡反胃、吐食、心下胀满状如伏梁、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寒癖,针此穴。
下脘穴(脐上二寸。任脉)。凡腹胀坚硬、癖气块、小便赤涩、身体羸瘦,针此穴。
气海穴(脐下一寸五分。任脉)。凡男子阳事久惫、妇人经水不调及滞气成块状若覆盆,针此穴。
关元穴(脐下三寸。任脉)。凡男子遗精白浊、脐下冷痛、小便痛涩,妇人赤白带下、经水不调,针此穴。
中极穴(脐下四寸。任脉)。凡男子奔豚抢心、遗沥失精、五淋七疝、小便赤涩,妇人经水不调、不受胎孕,针此穴。
临泣穴(从目中上入发际五分陷中,即临泣穴)。足少阳。凡目痛内障、赤白翳、腋肿、胁下痛,针两穴。
客主人(一名上关)穴(耳前骨上宛中间,开口即空处。足少阳)。凡两额暴痛、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失音不语,针两穴。
期门穴(乳下第二肋疼骨端。足厥阴)。凡伤寒结胁、咳嗽吐脓、腹膨、霍乱、吐泻,妇人热入血室、产后饮食不调,针两穴。
天枢穴(脐两旁,各开二寸。足阳明)。凡夹脐痛冲少腹、赤白痢疾泄泻、饮食不化,男子血损,妇人血块,针两穴。
肩穴(肩端两骨间陷中,举臂取之)。手阳明。凡手臂酸痛、不能提物,针两穴。
曲池穴(屈手按胸,肘弯横纹尖尽处。手阳明)。凡偏风不遂、两手拘挛、臂细无力、肘内寒冷而痛,针两穴。
手三里穴(曲池下二寸,锐肉端。手阳明)。凡手臂不仁、肘挛疼痛、颊颔红肿、齿痛、瘰,针两穴。
风市穴(膝上七寸。外廉两筋间,端立垂手于股,中指尖到处。足少阳)。凡两腿麻木、左瘫右痪、一切香港脚,针两穴。
内庭穴(足次指三指歧骨陷中。足阳明)。凡水肿、厥逆、咽喉痛、久疟不食、恶闻人声、口歪、齿龋,针两穴。
行间穴(足大指次指歧骨缝间动脉应手陷中。足厥阴)。凡白浊、尿难、腹胀、心疼、咳逆、吐血、烦闷、短气、手足浮肿、四肢厥冷,针两穴。
大敦穴(足大指端去爪甲韭叶许三毛中。足厥阴)。凡小肠疝气、小便频数、阳上入腹、阴痛偏大、脐腹肿胀而痛、尸厥如死、香港脚红肿、妇人血崩,针两穴。
Tags:《会穴》 《督脉》 《中风》 《头风》 《角弓反张》 《脱肛》 《鼻塞》 《结喉》 《任脉》 《喉风》 《哮喘》 《肺痈》 《咯血》 《伏梁》 《风痫》 《反胃》 《气喘》 《气海》 《阳事》 《经水》 《遗精》 《白带》 《奔豚》 《五淋》 《七疝》 《少阳》 《内障》 《失音》 《骨端》 《厥阴》 《寒结》 《咳嗽》 《霍乱》 《热入血室》 《阳明》 《痢疾》 《泄泻》 《歧骨》 《咽喉》 《动脉》 《吐血》 《短气》 《浮肿》 《三毛》 《小肠》 《小便频数》 《阴痛》 《肿胀》 《尸厥》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太乙神针] 背面穴道证治 下一篇[太乙神针] 穴道取寸法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