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肝解毒汤_治疗肝炎的参考方案_中药方剂_中药方集
 
肝炎
化肝解毒汤
  主治​:慢性迁延型乙型肝炎及乙肝病毒携带者,以湿热瘀郁为主证者。
】 【繁体

方剂名称
化肝解毒汤

药物组成
虎杖、平地木、半枝莲各15克
土茯苓、垂盆草各20克
赤芍、姜黄各10克
黑料豆10克
生甘草3克

功能
清解泄化肝脏湿热瘀毒

主治
慢性迁延型乙型肝炎及乙肝病毒携带者,以湿热瘀郁为主证者。

用法

  1. 药材置于砂罐中,加冷水浸泡20分钟(水面需过药面)。

  2. 先用大火煎沸,后改小火煎15分钟,煎煮两次。

  3. 每日1剂,分上、下午各服1次,餐后2小时温服

  4. 连续服用2个月为一疗程,一般需2-3个疗程。

  5. 每疗程结束后可复查肝功能及乙肝病毒标志物(如表面抗原)。

注意事项

  • 煎煮时需注意水量,避免煎干。

  • 疗程中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和病毒指标。

方解:乙型肝炎起病多缓,症状隐伏,病程较长,每易持续迁延转成慢性。肝为藏血之脏,故湿热毒邪不仅蕴干气分,且常深入血分,瘀滞肝络,表现出湿热毒瘀交结的病理特点,致使热毒瘀结于肝,湿毒蕴遏脾胃。由于湿热毒阏是发病的病理基础,贯穿于病变的始终,因此病理发生主要属于邪实。但邪毒久羁,热伤阴血,湿伤阳气,又可邪实与正虚错杂,导致肝脾两伤,病及于肾,表现肝肾阴血虚耗,或脾肾气虚、阳虚。


本方辨证适用于湿热毒瘀互结的证候,旨在以祛邪为主,俾邪祛则正复。治疗重在清化湿热,化解肝毒,凉血化瘀。药用虎杖、平地木、半枝莲为主,辅以土茯苓、垂盆草相互协同而奏清热化湿解毒、凉血活血之效。佐以黑料豆、甘草,调养肝脾而解毒;取赤芍、姜黄入肝为使,增强凉肝活血作用。

〔加减〕肝郁气滞加醋柴胡5克、香附10克;气火郁结加丹皮、山栀各10克;湿热中阻加炒黄芩10克、厚朴5克;肠腑湿热加凤尾草、败酱草各15各;湿热在下加炒苍术、黄柏各10克;湿热发黄加茵陈12克、山栀10克;热毒偏重酌加龙胆草5克、大青叶、蒲公英各15克;湿浊偏重加煨草果5克、晚蚕砂10克(包);血分瘀毒加白花蛇舌草20克、制大黄6克、营分郁热酌加水牛角片、丹皮、紫草各10克;肝郁血瘀酌加丹参10克、土鳖虫5克、佻仁10克;肝血虚加当归、白芍各10克;肝肾阴虚加桑棋子、旱莲草各10克;阴虚有热加大生地、金钗石斛各10克;脾气虚酌加党参、白术各10克、黄芪12克;肾阳虚加仙灵脾、菟丝子各10克。

〔按语〕0本方立意重在祛邪,慢性乙肝总属邪盛而致伤正,祛邪即寓扶正之意。如并见正虚,则可适当扶正以祛邪。在治疗后的恢复巩固阶段,则须另用扶正调补为主的方药。本方用药重在活血,因为慢性乙肝病邪多已深入血分,故宜以凉血和血为主,兼以清化气分湿热,但又忌用消克破血伐肝之品。



Tags:《温服》 《湿毒》 《伤阴》 《肾阴》 《血虚》 《气虚》 《化湿》 《肝郁》 《气滞》 《热中》 《发黄》 《湿浊》 《肝血》 《阴虚》 《脾气》 《肾阳》 《方药》 《伐肝》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减味三石汤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