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第52页-[卷七] 病发汗以后证第三_中药方集

TOP

 
脉经 - 第52页
[卷七] 病发汗以后证第三
】 【繁体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复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证不罢,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者,可小发其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大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而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汗出而不彻故也。
更发其汗即愈。何以知其汗不彻?脉涩故以知之。未持脉时,病患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即咳者,此必两耳无所闻也。所以然者,重发其汗,虚故也。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其汗,必吐下不止。阳明病,本自汗出,医复重发其汗,病已瘥,其人微烦,不了了,此大便坚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其坚。当问小便日几行,若本日三、四行,今日再行者,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必当大便也。发汗多,又复发其汗,此为亡阳。皆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伤寒发其汗,身目为黄,所以然者,寒湿相抟在里不解故也。病患有寒,复发其汗,胃中冷,必吐蛔。
阳病,发其汗,遂漏而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属桂枝加附子汤。服桂枝汤大汗出,若脉但洪大,与桂枝汤。若其形如疟,一日再三发,汗出便解,属桂枝二麻黄一汤。服桂枝汤,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若脉洪大,属白虎汤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颇复(仲景颇复字作心烦)微恶寒,而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得之便厥,咽干烦躁,吐逆,当作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厥愈足温,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而胃气不和,谵语,可与承气汤。重发其汗,复加烧针者,属四逆汤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其脉浮数,可复发其汗,属桂枝汤。
发汗后,身体疼痛,其脉沉迟,属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可以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发汗过多以后,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而欲得按之,属桂枝甘草汤。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贲豚,属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发汗后,腹胀满,属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发其汗不解,而反恶寒者,虚故也,属芍药甘草附子汤。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其胃气,宜小承气汤
太阳病,发汗,若大汗出,胃中燥,烦不得眠,其人欲饮水,当稍饮之,令胃中和则愈。
发汗已,脉浮而数,复烦渴者,属五苓散
伤寒,汗出而渴,属五苓散证;不渴,属茯苓甘草汤
太阳病,发其汗,汗出不解,其人发热,心下悸,头眩,身而动,振振欲擗地,属真武汤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坚,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而利,属生姜泻心汤。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后,心中痞坚,呕而下利,属大柴胡汤
太阳病三日,发其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于胃也,属承气汤。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下利,厥逆而恶寒,属四逆汤。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Tags:《二阳并病》 《太阳》 《阳明》 《恶寒》 《阳证》 《面色缘缘正赤》 《短气》 《阳明病》 《自汗》 《津液》 《亡阳》 《谵语》 《寒湿》 《阳病》 《恶风》 《附子汤》 《桂枝汤》 《大汗》 《桂枝二麻黄一汤》 《白虎汤》 《心烦》 《咽干》 《烦躁》 《芍药甘草汤》 《胃气》 《承气汤》 《四逆汤》 《人参汤》 《心下悸》 《脐下悸》 《大枣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 《小承气汤》 《太阳病》 《不得眠》 《五苓散》 《茯苓甘草汤》 《发热》 《真武汤》 《心下痞》 《水气》 《泻心》 《柴胡汤》 《拘急》 《柴胡桂枝汤》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七] 病不可吐证第四 下一篇[卷七] 病可发汗证第二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