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灯续焰-第20页-[卷二] 浮脉主病第十六_中药方集
 
医灯续焰 - 第20页
[卷二] 浮脉主病第十六
】 【繁体
浮脉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风热,无力血弱。
浮迟风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浮濡阴虚,浮散虚极,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皮毛曰表,言在外也。浮脉与皮毛相得。亦有势泛泛外浮者,皆主表。气应于表,其里必虚,故里不足。浮亦主风。浮而有力,风热所为。盖风为阳邪,其性轻浮动荡,加之以热,势必壅盛,故有力也。(宜荆防羌壳芩栀石膏之类。)无力则浮而虚矣。血主里,气主表。血弱不能谐气,故反浮,亦里不足之义。(宜参四物汤之类。)脉浮而迟,乃鼓动之不及也,为风虚。(宜四君子汤或防桂参之类。)脉浮而数,乃鼓动之太过也,为风热。(宜荆防膏薄栀芩丹皮生地之类。)脉浮而紧,紧则紧敛,寒之性也,风中有寒。(九味羌活汤麻黄汤或苏羌杏姜葱之类。)脉浮而缓,缓则缓漫,湿之性也,风中有湿。(宜羌防苍白术防己黄桂附之类。)浮虚伤暑者,暑伤乎气。气主浮外,而暑性张散,故伤暑者多汗。经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者是也。(宜清暑益气汤十味香薷饮之类。)浮芤失血者,血去脉空耳。盖卫行脉外,营行脉中,血失则营损,营损则脉中空,如芤草之状也。(宜黄归芍或当归补血汤琼玉膏之类。)脉浮而洪,充涌指下,火之象也。但浮则有表无里,故曰虚火。(宜当归补血汤、四物汤、六味丸、八味丸之类。)浮微劳极,阳气欲绝也。《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盖言阳气清净,烦劳则阳精张散而竭绝。积于夏长之时,当振发而反退陷,故变病如上,是名煎厥。煎厥者,气应振而反靡,应出而反入,如煎迫之自外及里,煎熬之由多渐少,即《难经》十四难所谓自皮毛以及于骨之五损,从上下者是也。今之五劳六极,虚怯损瘵,皆煎厥之类。阳主浮,以其因于耗阳,故脉浮微耳。(宜十全大补汤生脉散、大造丸、四君子汤八珍汤之类。)脉浮而濡,衰薄之甚,仅有其上,若无其下,故主阴虚。(宜四物汤、六味丸之类。)若浮而散,则又阴虚之极矣。阳在外,阴之使;阴在内,阳之守。阴虚极而不能为守,则阳无所根据,浮越而散,略无阴凝内敛之象,故阴虚剧。然而孤精于内,气耗于外,谓之阴阳两虚亦可。(宜十全大补汤金匮肾气丸之类。)脉浮弦者痰饮。痰饮何自而生乎?《素问》经脉别论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又营卫生会篇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二说虽殊,其理则一。方饮之由胃游溢而上输于脾也,腐熟如酒酵之喷发,炊釜之沸腾,即中焦之如沤。由脾散精而上归于肺也,拔粹升纯,氤氲若,即上焦之如雾。由肺之通调而下输膀胱也,气化开通,溲便注泄,即下焦之如渎。名虽有三,实则一气。若气虚寒不运,则饮亦停留不行,随不运之处停留,则随停留之处见病矣。大约暴则为饮,久则成痰。
清薄则为饮,浊浓则成痰;寒多则为饮,热多则成痰。熬汁收膏,煮水结盐之义也。
弦乃阴脉,为阳不足。仲景云∶弦为阳运,正言阳之不能运也。又云∶沉潜水蓄,支饮急弦,俱言阳气衰弱,不能营运其饮,故见此弦敛不鼓之脉耳。(宜金匮苓桂术甘汤小青龙汤之类。)水饮应沉,而言浮者,当在上焦。若浮而滑,则非弦敛不鼓之脉,寒当化热,饮当成痰,此必然之理也。(宜二陈汤,或栀芩花粉玄明粉之类。)
Tags:《浮脉》 《风热》 《风寒》 《风湿》 《伤暑》 《虚火》 《阴虚》 《痰饮》 《皮毛》 《阳邪》 《君子汤》 《九味羌活汤》 《麻黄汤》 《清暑益气汤》 《十味香薷饮》 《补血汤》 《琼玉膏》 《当归补血汤》 《八味丸》 《生气》 《煎厥》 《五劳》 《六极》 《补汤》 《生脉散》 《四君子汤》 《八珍汤》 《阴阳两虚》 《大补汤》 《金匮肾气丸》 《经脉》 《精气》 《脾气》 《上焦如雾》 《下焦如渎》 《气化》 《虚寒》 《阴脉》 《支饮》 《苓桂术甘汤》 《小青龙汤》 《水饮》 《化热》 《二陈汤》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二\浮脉主病第十六] 附方 下一篇[卷一] 短脉第十五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