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订通俗伤寒论-第页-[第八章·伤寒兼证] 第六节·风温伤寒_中药方集
 
重订通俗伤寒论
[第八章·伤寒兼证] 第六节·风温伤寒
】 【繁体
(一名风温兼寒。俗称风寒包火。)【因】伏气温病。感冷风搏引而发。或天时温暖。感风寒郁而暴发。一为伏气。一为新感。病因不同。病势亦轻重迥异。
【证】冷风引发伏温者。初起必头疼身热。微恶风寒。继则灼热自汗。渴不恶寒咳嗽心烦。尺肤热甚。剧则鼻鼾多眠。语言难出。状如惊痫。手足螈。面若火熏。舌苔初则白薄。边尖红燥。继即舌赤苔黄。甚或深红无苔。风寒搏束温邪者。初起头痛怕风。恶寒无汗。继即身热咳嗽。烦渴自汗。咽痛喉肿。舌苔白燥边红。甚则白燥起刺或由白而转黄。
【脉】右寸浮洪。左弦缓者。此新感引动伏气。仲景所谓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是也。甚则寸尺浮洪。且盛而躁。乃外风引动内热。仲景所谓伤寒七八日不解。时时恶风。舌上干燥。大渴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是也。若右浮数。
左弦紧。乃外寒束搏内热。仲景所谓心烦口渴。背微恶寒者是也。发汗后。脉转浮洪有力。仲景所谓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是也。
【治】冷风引发伏热。先与葱豉桔梗汤。轻清疏风解表。继与新加白虎汤。辛凉泄热以清里。里热大盛。已见风动螈者。速与羚角钩藤汤。甘咸静镇以熄风。终与人参白虎汤。加鲜石斛、梨汁、蔗浆等。甘寒救液以善后。若风寒搏束内热。先与新加三拗汤。减轻麻黄。重加牛蒡。微散风寒以解表。继与连翘栀豉汤。加嫩桑芽鲜竹叶。轻泄温邪以清里。其间痰多者。加淡竹沥(两瓢)、生姜汁(两滴、和匀、同冲)。食滞者加生萝卜汁(两大瓢)、枳实汁(两小瓢、和匀、同冲)。见疹者加炒牛蒡(三钱)、活水芦笋。(一两)。喉痛者。加金果榄(一钱)、安南子(三枚)、制月石(五分)、吹加味冰硼散冰片一分、硼砂一钱、风化硝、山豆根、青黛、胆矾、牛黄各二分、吹喉最效、如痰涎壅塞、以鹅翎蘸桐油和皂荚末少许探吐、喉已成痈者、以喉针刺患处流脓、脓净自愈)。总以整肃肺胃为要法。
【秀按】风温四时皆有。惟春为甚。新感从口鼻而内袭三焦。伏气多匿于膜原。或内舍于营。二证属于肺胃者。照俞君按证施治。自能奏效。若邪伏膜原。初用微发其汗后。风寒之表邪虽解。而膜原之伏邪。尚欲出而不能遽出。证必寒热如疟。胸膈痞满。心中懊。呕吐不食。速用柴胡达原饮开达膜原。使伏邪外溃。热从外透。此时辨其为燥热。则用新加白虎汤。辛凉甘寒以清泄之。
为湿热。则用增减黄连泻心汤。苦辛淡渗以清利之。如有下证。辨其轻重缓急。酌用诸承气法引而竭之。若内舍于营。证较膜原伏邪为尤急。初用葱豉桔梗汤。辛凉发汗后。
表邪虽解。临时热退身凉。而胸腹之热不除。继即灼热自汗。烦躁不寐。神识时清时昏。夜多谵语。脉数舌绛。甚则肢厥脉陷。急宜清透营热。使伏热转出气分。气宣卫泄。
或从疹而解。或从狂汗而解。轻则玳瑁郁金汤。重则犀地清络饮。皆可选用。剧则紫雪行军散。历验如神。
【廉勘】伏温自内发。风寒从外搏。而为内热外寒之证者。予治甚多。重则麻杏石甘汤。加连翘、牛蒡、桑叶、丹皮。轻则桑菊饮加麻黄。惟麻黄用量极轻。约二分至三分为止。但取其轻扬之性。疏肺透表。效如桴鼓。奈吴鞠通。温病初起恶风寒者。主用桂枝汤解肌。岂知桂枝辛热灼营。温病忌用。洄溪批叶案云。风温证服桂枝生姜。必吐血。甚则失音。吴氏岂未之见耶。宜乎梦隐讥其诬圣误世也。鞠通又谓温病忌汗。最喜解肌。予读《伤寒论》。病患脏无他病条。发汗则愈。病常自汗出条。须发其汗则愈。
并主桂枝汤。可见桂枝汤是风寒发汗之剂。非外寒搏内热之剂也。王大昌谓鞠通温病条辨一书。以桂枝汤为治温首方。更属可议。洵不诬焉。
【荣斋按】张畹香温暑医旨说∶“风温分三焦治,葳蕤汤苇茎汤银翘散、白虎汤上焦药也;黄芩汤提少阴邪并肺而祛之,亦上焦药也;至宝丹、紫雪、牛黄丸,芳香开窍,心宫药,心肺同属上焦药也。凉膈散,由上焦至中下焦药也。舌黄滑浓,痰多,用象贝,蒌仁,或葶苈大枣汤,皆肺分下药也。叶氏所云“忌下”者,不用承气耳。予逢夹少阳邪者加柴胡,其头痛由于血虚者,用芎归无不效。风温有夹食者,予亦不用消导,以风能消谷,即油腻浓味,不过多痰,祛其痰可也;若凑入消导,勉强成方,即属误事。又叶案中有风温劫伤阴津,用生地、阿胶、麦冬、白芍、炙甘草、蔗浆,又或用沙参、麦冬、玉竹,其大旨总以甘药为主。若辛温表散,或刚燥消导,未有不伤及阴液者;其骤变为痉厥,缓变为虚劳,皆未经顾及阴分之过耳。按张氏为清代嘉、道、咸、同年间(1796─1870)人,世居绍兴洗马池头;曹炳章先生称他为∶“古越治伤寒温暑之前辈,于医学富有经验。”(见张氏《温暑医旨》提要)这篇学说,是张氏对风温治法的经验总结,当然是可靠的。
Tags:《风温》 《风寒》 《伏气》 《温病》 《新感》 《恶风》 《灼热》 《自汗》 《恶寒》 《咳嗽》 《心烦》 《惊痫》 《舌苔》 《温邪》 《头痛》 《无汗》 《舌苔白》 《外风》 《表里》 《外寒》 《桂枝汤》 《大汗》 《葱豉桔梗汤》 《疏风》 《解表》 《白虎汤》 《里热》 《羚角钩藤汤》 《三拗汤》 《豉汤》 《萝卜汁》 《冰硼散》 《冰片》 《三焦》 《表邪》 《寒热》 《呕吐》 《柴胡达原饮》 《开达膜原》 《烦躁》 《不寐》 《谵语》 《舌绛》 《玳瑁郁金汤》 《清络饮》 《紫雪》 《行军散》 《麻杏石甘汤》 《桑菊饮》 《透表》 《解肌》 《吐血》 《失音》 《葳蕤汤》 《苇茎汤》 《银翘散》 《阴邪》 《至宝丹》 《凉膈散》 《大枣汤》 《阳邪》 《血虚》 《伤阴》 《阴液》 《虚劳》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第八章·伤寒兼证] 第七节·风湿.. 下一篇[第八章·伤寒兼证] 第五节·伤寒..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