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贯珠集-第51页-[卷四·阳明篇下\阳明杂治法第三] 发黄证治七条_中药方集

TOP

 
伤寒贯珠集 - 第51页
[卷四·阳明篇下\阳明杂治法第三] 发黄证治七条
】 【繁体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者。身必发黄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邪入阳明。寒已变热。若更被火。则邪不得去。而热反内增矣。且无汗。则热不外越。小便不利。则热不下泄。蕴蓄不解。集于心下而聚于脾间。必恶热。为懊不安。脾以湿应。与热相合。
势必蒸郁为黄矣。额上虽微汗。被火气劫。从炎上之化也。岂能解其火邪哉。
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热越、热随汗而外越也。热越则邪不蓄而散。安能发黄哉。若但头汗出而身无汗。剂颈而还。
则热不得外达。小便不利。则热不得下泄。而又渴饮水浆。则其热之蓄于内者方炽。而湿之引于外者无已。湿与热得。瘀郁不解。则必蒸发为黄矣。茵陈蒿汤苦寒通泄。使病从小便出也。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煎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盒饭利。
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发汗已。热与汗越。不能发黄。而反身目为黄者。以寒湿深入在里。汗虽出。而寒湿不与俱出也。寒湿在里。必伤于脾。脾伤而色外见。则身目为黄。是不可比于瘀热在里之例。而辄用下法也。云于寒湿中求之者。意非温脾燥湿不可耳。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此则热结在里之证也。身黄如橘子色者。色黄而明。为热黄也。若湿黄则色黄而晦。所谓身黄如薰黄也。热结在里。为小便不利。腹微满。故宜茵陈蒿汤下热通瘀为主也。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此热瘀而未实之证。热瘀。故身黄。热未实。故发热而腹不满。栀子彻热于上。柏皮清热于下。
而中未及实。故须甘草以和之耳。

栀子柏皮汤方
栀子(十五枚擘)甘草(一两炙)柏皮(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此亦热瘀而未实之证。瘀热在里者。汗不得出而热瘀于里也。故与麻黄、杏仁、生姜之辛温。
以发越其表。赤小豆、连轺、梓白皮之苦寒甘。以清热于里。大枣、甘草。甘温悦脾。以为散湿驱邪之用。用潦水者。取其味薄。不助水气也。合而言之。茵陈蒿汤是下热之剂。栀子柏皮汤是清热之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是散热之剂也。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麻黄(二两)生姜(二两切)生梓白皮(一升)连轺(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赤小豆(一升)杏仁(四十粒去皮尖)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Tags:《阳明》 《无汗》 《小便不利》 《发黄》 《恶热》 《火邪》 《热汗》 《头汗》 《瘀热》 《茵陈蒿汤》 《通泄》 《先煎》 《寒湿》 《下法》 《燥湿》 《发热》 《柏皮汤》 《赤小豆》 《水气》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四·阳明篇下\阳明杂治法第三].. 下一篇[卷四·阳明篇下\阳明明辨法第二]..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