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总病论-第51页-[卷第五\天行温病论] 伤寒感异气成温病坏候并疟证_中药方集

TOP

 
伤寒总病论 - 第51页
[卷第五\天行温病论] 伤寒感异气成温病坏候并疟证
】 【繁体
病患素伤于风,因复伤于热,风热相搏,则发风温。四肢不收,头痛身热,常自汗出不解,治在少阴厥阴。(少阴火,厥阴木。)不可发汗,汗出则谵语内烦扰不得卧,善惊,目光无精。
治之复发其汗,如此者医杀之耳。
风温之为病,脉阴阳俱浮,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嘿嘿但欲眠。下之则小便难,发汗则谵语,加温针则耳聋难言,但吐下之则遗尿,宜葳蕤汤。(方在温病哕方论中。)因发汗后,身体不恶寒,而反恶热,无下证者,名曰风温,
知母石膏汤

知母(一两)石膏(一两半)葛根葳蕤(各三分)甘草黄芩升麻人参杏仁羌活防风(各半两)咀,水三升,煎一升半,去滓,温饮一盏,通口与之取汗。
病患素伤于寒,因复伤于寒,变成温疟,寒多热少者,华佗赤散主之。(在寒疫治法中。)寒热相半者,
丹砂丸
。(兼治间日疟子。)丹砂人参(各一钱)附子(一个,半两者)细末,蜜丸梧桐子大,煎竹叶汤,吞下二三十丸,发前三服。中病则吐,或身习习麻木,未中病加至四十丸。间日发前如法服,中病即止。
温疟内热甚,昏昏嘿嘿者,麦奴丸主之。(方在可汗门中。)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疼,时呕,
白虎加桂枝汤

石膏(四两)知母(一两半)甘草(半两)粳米(一合半)桂枝(三分)咀,水三升半,煮米熟,去米下药,取一升半,温饮一盏。
温疟之为病,先热后寒。
病患尝伤于湿,因而中,湿热相搏,则发湿温。病苦两胫逆冷,腹满,又胸头目痛苦妄言,治在少阴,不可发汗。汗出则不能言,耳聋,不知痛所在,身青而色变,名曰重,如此者医杀之耳。
治湿温如前证者,白虎汤主之。(方在伤寒厥阴门中。)湿温多汗,妄言烦渴,
石膏甘草散

石膏甘草(等分)细末,浆水调下二钱匕,日三服。
庞曰∶愚医昧于冷热之脉,见足胫冷,多行四逆辈,如此医杀者不可胜计。湿温脉小紧,有如伤寒脉,但证候有异,数进白虎,则胫自温而瘥也。
病患素伤于热,因复伤于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小柴胡证罢,此为坏证,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寸口脉洪而大,数而滑,洪大荣气长,数滑胃气实,荣长即阳盛,怫郁不得出,胃实即牢难,大便苦干燥,三焦闭塞,津液不通。医复发汗,令阳气盛不周;复重下之,大便遂秘,小便不利
荣卫相搏,五心烦热,两目如火,鼻干面赤,舌燥齿黄而大渴,过经坏病。(巢氏亦载此一候,今列入证中,经手神效方附。)治如前证。

三黄石膏汤
石膏(一两,研)黄连黄柏黄芩(各半两)香豉(二合半)栀子(五个)麻黄(三分)咀,水三升,煎取一升,分三服。未中病,再一剂,其效如神。
《深师方》曰∶伤寒已八九日,三焦生热,其脉滑数,昏愦,身热沉重拘急,或时呻吟。欲攻内则沉重拘急,由表未解,直用汗药则毒因加剧。古方无表里兼疗者,思以三黄汤解其内,有所增加,以解其外,故用三黄石膏汤。
论曰∶伤寒发汗,或下或误,后三焦热,脉候洪数,谵语不休,昼夜喘息,鼻中屡衄血,而疾势不解,身目如发黄,狂躁欲走,宜三黄石膏汤。
以上四种温病,王叔和所谓同病异名,同脉异经者也。风温与中风脉同,温疟与伤寒脉同,湿温与中湿脉同,温毒与热病脉同,唯证候异而用药有殊耳,误作伤寒发汗者,十死无一生。
Tags:《风热》 《风温》 《头痛》 《自汗》 《少阴》 《厥阴》 《阴火》 《谵语》 《内烦》 《善惊》 《脉阴阳俱浮》 《温针》 《遗尿》 《葳蕤汤》 《温病》 《恶寒》 《恶热》 《温疟》 《赤散》 《寒热》 《丹砂丸》 《白虎加桂枝汤》 《湿温》 《腹满》 《白虎汤》 《寒厥》 《等分》 《温毒》 《阳病》 《少阳》 《寸口》 《胃气》 《阳盛》 《胃实》 《三焦》 《津液》 《小便不利》 《心烦》 《鼻干》 《过经》 《坏病》 《昏愦》 《拘急》 《表里》 《发黄》 《中风》 《热病》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第五\天行温病论] 败坏别行方 下一篇[卷第五\天行温病论] 黄病证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