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述钩元-第97页-[卷七\山草部] 甘草_中药方集

TOP

 
本草述钩元 - 第97页
[卷七\山草部] 甘草
】 【繁体
气味甘平。生则微凉。味不佳。炙则温。气薄味浓。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足太阴厥阴。通入手足十二经。术苦参干漆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主治和诸药。(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寒热相杂用之得其平。)补正气。解诸味及百药毒。(诸毒遇土则化。甘草为土精。故能化毒。解一切邪气。)生用泻心火及诸火热。(分身梢用)熟用补三焦元气。散表寒。除邪热。去咽痛。缓正气。养阴血。(补伤寒瘥后血虚)补脾胃。润肺。吐肺痿之脓血。消五发之疮疽(海藏)甘而缓。故能泻热而补阳。
甘缓善解诸急。故即舒阳以裕阴。所由治诸经急痛。凡心火乘脾。腹中急痛。腹皮急缩者。
宜倍用之。甘温能除大热。(凡阳虚之热宜甘温。阴虚之火则宜甘寒。两者或误。去之远矣。
东垣用甘温以缓正气。养阴血。的为精诣。误者用以疗阴虚血衰。失之远矣。)五味之用。
苦泄。辛散。酸收。咸润下而敛。甘上行而发。而本草言甘草下气。何也。盖甘味入中。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外可内。有和有缓。有补有泻。居中之道尽矣。仲景附子理中汤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甘草。恐其速下也。此缓之之意。小柴胡有柴芩之寒。参半之温。用甘草和之。建中汤用之以补中而缓脾急。凤髓丹用之以缓肾急而生元气。乃甘补之意。
(泻火义自明)又能引诸药直至病所。以甘味入脾。归其所喜。此升降浮沉之理。(海藏)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古称大豆汁解百药毒。试之每不效。加入甘草为甘豆汤。其验乃奇。(千金)此方亦救中砒毒者。佐黄防风能运毒走表。为痘疹气血两虚者。首尾必资之剂。得白芍则补脾。甲己化土故也。同人参黄白术当归大枣麦冬。加升麻柴胡。为补中益气药。专理饥饱劳役。内伤阳气下陷发热。同人参干姜肉桂则温中。同麦冬苏子枇杷叶则下气。同黄连芍药升麻滑石。解热毒滞下。同桔梗元参大力子栝蒌根。清利咽喉虚热。同人参菖蒲益智远志龙眼肉治健忘。同麦冬石膏知母竹叶。除烦闷燥渴。头疼解肌。同黄连木通赤芍生地。泻心经有余之火。同预知子贯众。解一切蛊毒
附方肺痿吐涎沫头眩。小便数而不咳者。其人不渴。肺中冷也。甘草干姜汤温之。炙草四两。炮干姜二两。水三升。煮一升五合。分服。肺痿久嗽。涕唾多。骨节烦闷。寒热以炙甘草三两捣为末。每日取小便三合。调末一钱服之。
〔论〕甘草独以甘擅名。别录谓其为九土之精。能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千二百般草木毒。是一和足以概众美矣。第就和之中。其功有缓。而缓之中。其功又有泻。就缓泻之中。
其功更有补也。东垣云。脾胃不足而心火乘脾。火性苦急。赖此缓之。此火非可以苦寒泻
即以甘平而和缓者泻之。(后天阳气之原出于胃。虽土以火为母。而心火更以土为化原。脾胃虚则心火之化原绝。故母反索救于子以乘脾也。心火乘脾。阳不能生阴而反厉阴。惟甘温能缓正气。即以养阴血。是又可通于养心血之义矣。)一炙则为甘温。即以补阳之不足矣。


生者治胸中积热。去茎中痛。加酒煮元胡索苦楝子尤妙。(元素)用于下焦宜梢子者。
缘概用恐太缓。不能达也。


生者能行足厥阴阳明污浊血。消肿导毒。(丹溪)宜入吐药。(濒湖)缪氏云。中满者忌之。呕家酒家诸湿肿满及胀满。咸不宜服。诸解利药中。宜少用。恐缓而少效。即补药中。亦不宜多用。恐恋膈不思食。脾虚者固宜用之。若脾胃气有余。与痢疾初起。皆不可用。(嵩)〔修治〕大至径寸而结紧。横有断纹者佳。炙者用长流水蘸湿频烤至熟。刮去赤皮。
Tags:《气味》 《太阴》 《厥阴》 《寒热》 《正气》 《邪气》 《泻心》 《三焦》 《表寒》 《邪热》 《血虚》 《肺痿》 《阴虚》 《五味》 《润下》 《本草》 《下气》 《升降浮沉》 《附子理中汤》 《凤髓丹》 《内伤》 《下陷》 《发热》 《咽喉》 《虚热》 《健忘》 《冬石》 《解肌》 《蛊毒》 《寒泻》 《胃虚》 《心血》 《阳明》 《中满》 《胃气》 《痢疾》 《修治》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七\山草部] 黄 下一篇[卷六\卤石部] 矾石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