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述钩元-第383页-[卷二十三\乔木部] 杜仲_中药方集

TOP

 
本草述钩元 - 第383页
[卷二十三\乔木部] 杜仲
】 【繁体
味辛甘微苦。气平而温。气薄味浓。降也。入足少阴厥阴经。肝经气分药。主治腰膝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治肾劳腰脊挛。脚中酸疼。不欲践地。(此阴不得阳以运者)除肾冷。润肝燥。补肝经风虚。能使筋骨相着。(东垣)虽温而不助火。(士材)色紫而润。气温平而和阳。味辛甘而裕阴。故能由肾而致肝之功用若此。(濒湖)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杜仲辛甘具足。正能解肝肾之所苦。而补其不足者。同牛膝枸杞子续断白胶地黄山药五味子菟丝子黄柏。治肾虚腰痛。及下部软弱无力。胎孕三四月惯堕者。于两月前。以杜仲八两。糯米煎汤浸透。
炒去丝。续断二两。酒浸焙干。为末。以山药末五六两糊丸。梧子大。空心米饮下。少年新娶得脚软病疼甚。作香港脚治不效。用杜仲一两。每半酒半水煎服。取愈。
〔论〕杜仲味先辛。次甘。又次苦。甘不敌辛。而苦则微甚。以辛始而以苦终。是苦乃辛甘归宿之地。而引辛甘致其用者。固在苦也。苦属火。苦所就下之火。即元气。兹味由辛甘而苦。是其归于中五之冲气者。皆降而浓育乎阴中之阳也。即其色紫。非下就相火之一证乎。夫三焦元气。上下际蟠。(水中有火。乃肾中元气。而三焦布之。)兹何以独致其用于下。盖中土之甘。化归于肾。而天气之辛化。又因中土而归之。则所谓益元阳。致津液者。
其总之。此味功用。全以元气为本。(身半以下。腰膝与脚。皆借此阴中元阳以为张弛之主。
至于疗堕胎。尤以化为主。不徒恃形器之相维也。)本经所谓益精气强志。皆不离元气而言。但于阴中生阳。即于阳中含阴。非偏于阳者。(非偏于补阳。故兹味以益精气为主。精气益则筋骨自坚。)经故谓其气平。李氏亦云温而不助火也。抑三焦元气即肾气。乃又言其为肝经气分药者。以肝本肾为化原。而还为肾畅其化育之用。试参东垣能使筋骨相着一语。
则可见肝之化原在肾。而肾之资益在肝。此味由肾益肝。即由肝资肾。故得筋骨相着。肝之借以致其气化者此耳。非谓其更入肝也。(能补肾中元气。即是肝经气分药。即是能补风虚润肝燥药。肝燥者何。元阳虚而风木之真气不达。故燥急也。)藉非本于三焦之元气。阴中生阳。阳中含阴。其能使风虚肝燥胥以受益乎。至如阴下痒湿。小便余沥。皆阳气之不周于阴也。虽贵其脂润。而取用在皮。亦可以思矣。审此则凡阴虚以为腰痛者。犹当酌而施之矣。甄权疗肾冷腰痛。日华子治肾劳腰脊挛。夫冷与劳。皆属肾气之虚。肾中元阳虚。即有腰痛脊挛之证。亦即有阳虚而病于风之证。盖阳虚而并。不能达阴。故病于风。即海藏所谓风虚也。又所谓肝燥者。即阳不得致于肝。而阴亦不得随之以至肝也。阴阳合一之义。可于兹味见一班。惟由益肾以致肝。比于石枣(即山萸肉)之先温肝以助肾者有异耳。
虚火炽者。不宜用。即用当与知柏同入。(仲淳)〔修治〕削去粗皮。每一斤。用酥一两。蜜三两。和涂火炙。以尽为度。一法。用酒炒断丝。以渐取屑。方不焦。浓而实者。能强筋骨。用面炒去丝。童便浸七日。新瓦焙干为末。
Tags:《少阴》 《厥阴》 《经气》 《精气》 《肾劳》 《五味》 《肾虚》 《腰痛》 《微甚》 《相火》 《三焦》 《津液》 《堕胎》 《气化》 《阴虚》 《虚火》 《修治》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二十三\乔木部] 椿樗 下一篇[卷二十三\乔木部] 浓朴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