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睛_中药方剂_中药方集

蟹睛介绍

【概念】

蟹睛是指黑睛因凝脂溃破,黄仁自溃破处绽出,状如蟹眼,故而得名。多见于凝脂翳、黄液上冲、疳眼等重证,《目经大成》说:“凝脂、黄液、木疡诸病,蚀破青睛,黑睛(黄仁)从破处而出。”

本症首见于《秘传眼科龙木论》。亦称“蟹目”、“蟹珠”。

蟹睛与“黑翳如珠”症状相似,但实非一症。《证治准绳》曾指出:“此证与黑翳如珠状类而治大不同。夫黑翳如珠源从膏内生起,非若此因破而出,故大不同然。”说明黑翳如珠乃在黑睛未破之前,已逐渐膨隆。故不属本篇讨论范围。

【鉴别】

常见证候

肝胆实火蟹睛:发病急速,睛珠疼痛难当,坐卧不宁,羞明泪出,白睛红赤,黄仁一侧从黑睛障翳溃破处努张而出,犹如蟹睛,甚则呈黑豆大,瞳神紧小,不易观察,或偏于黑睛溃破一侧,兼伴溲赤便秘,口苦咽干,面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气虚肝热蟹睛:发病较慢,睛珠疼痛较轻,黄仁从黑睛溃破处突出,羞明泪出不甚,瞳神可见,如枣核杏仁之状,偏于黑睛溃破处,神疲乏力,舌红苔薄黄,脉细弱而数。

阴虚火旺蟹睛:蟹睛迁延日久,突出的黄仁松弛平塌而不痛,白睛淡红,干涩不爽,头昏耳鸣,腰膝痠软,舌红无苔,脉细数。

鉴别分析

肝胆实火蟹睛与气虚肝热蟹睛:二证都与肝热有关,但前者乃实火上逼,黑睛溃蚀,黄仁自溃口突出,故疼痛难当,羞明流泪,瞳神缩小,不易辨认。兼见面红,口苦咽干。溲赤便秘,脉弦数。症情急而重,治宜清泻肝胆,方用龙胆泻肝汤。如火盛阴伤,可用泻肝汤。后者乃素体气虚,肝经郁热相乘,故黄仁突出并不膨胀,羞明不甚,瞳神虽小,尚可辨认,如枣核杏仁之状,偏连于蟹睛一侧。兼见神疲乏力。脉细弱带数。症情缓而轻,治宜益气扶正,清肝泻热,方用防风泻肝散,去羚羊角加生石膏。

阴虚火旺蟹睛:多因肝肾阴亏,虚火灼伤黑睛,突出的黄仁松弛平塌而不痛,白睛淡红.干涩不爽,兼见头晕耳鸣,腰膝痠软,脉细数,症情虽缓,但迁延难愈,可与肝胆实火及气虚肝热蟹睛的证候相鉴别。治宜养肝益肾,滋阴降火,方用镇肾决明丸,或清肾汤加减。

蟹睛一症,病在黑睛,黑睛内应于肝,故肝胆实火蟹睛,起病急重,以黄仁努胀高突,羞明怕热,疼痛难忍为特点。气虚肝热蟹睛,则正虚邪轻,黄仁虽突出,但疼痛羞明不甚。阴虚火旺蟹睛乃水不涵木,木火偏旺,黄仁突而松弛,平塌而无疼痛。

【文献别录】

《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蟹睛之证,乌睛努出如豆如珠,形似蟹睛,疼痛极甚,涩泪羞明。初起为实,硬而极痛;久则为虚,软而不疼。总因肝、胆积热冲睛,肾中虚热泛目所致。实者宜泻肝汤;虚者用镇肾决明丸。”

蟹睛

镇肾决明丸
主治:阴虚火旺之蟹晴。证见蟹睛平复,虚软不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红赤豆,无苔,脉细数。
泻青丸
主治:肝胆火炽之蟹睛。证见风轮凸起黑珠,状如蟹睛,紧张如球,疼痛虽较缓和,但仍有赤痛流泪,羞明难睁,口苦,苔黄,脉弦数..
[卷三\治眼方] 泻肝散
[卷二\眼科七十二证受疾之因] 蟹眼睛疼
[卷四] 治验存参
[卷二] 头风兼目疾论
[卷之二·亨集] 老年眼症
[卷之一·元集] 辨眼珠下陷风轮有痕不作虚论
[眼有七十二症医治] 第五十问
[卷二] 蟹睛疼痛歌
[卷二] 外障总名歌
[卷之二\八十一证] 五风变八十一
[卷之二\八十一证] 黑翳如珠六十二
[卷之二\八十一证] 蟹睛横出十四
[卷之二\八十一证] 凝脂翳变十一
[卷之二\十二因] 因痘疹九
[卷首] 太极阴阳动静致病图
[卷六\运气原证] 眼科针灸要穴图像
[卷六\运气原证] 诸因
[卷五\运气原证] 内障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