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管起自口腔,延续为咽、食管,穿膈入腹腔膨大为胃,再向下延续为小肠,经大肠入盆腔,终于肛门。消化腺包括三对唾液腺肝、胰,以及消化管壁上的无数小腺体。消化系统的功能是摄食、消化、吸收和排便。
(一)口腔
口腔是消化管的起始部。其前面为上下唇:两侧壁为颊;上壁为腭;前2/3是硬腭,后1/3是软腭,软腭后部中线上有一向后下方的悬雍垂。口腔前有口裂通于体外,后有咽峡通于咽腔。
舌位于固有口腔底上面,由粘膜和横纹肌组成,其前2/3 部为舌体,后1/3部为舌根。舌背粘膜有许多乳头状突起,叫舌乳头,其中含有味蕾,是味觉感受器。舌下面与口腔底之间有舌系带相连。
牙的主要功能是咀嚼食物。牙分切牙、尖牙、前磨牙(双尖牙)和磨牙。人的一生中,6个月左右开始出乳牙,至3岁左右出齐,共20个;6岁左右乳牙渐次脱落,开始长出恒牙,直至12岁左右完成,但在18岁以后多数人还会长出4颗智齿即总共 32个牙。每个牙分牙冠、牙根和牙颈三部分。牙的构成分牙本质、牙釉质、牙骨质和牙髓腔。牙本质构成牙的本体;牙釉质是牙冠外层最坚硬的物质;牙骨质覆盖在牙根外层;牙髓腔内有血管和神经等通过根尖孔进人成为牙髓。牙周组织包括牙周围的牙龈、牙槽骨和介于牙槽骨与牙根之间的牙周膜。牙周膜像韧带一样把牙齿牢牢地固定在牙槽骨上。
口腔内有三对唾液腺的开口。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开口于舌系带两侧,腮腺开口于颊粘膜上,对面平上颌第二磨牙。唾液有帮助混合食物、进行初步消化的功能。
(二)咽
咽为一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后方贴附颈椎体,下端连于食管,前壁不完整,由上而下对着鼻后孔、咽峡和喉口,因此咽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口咽为呼吸道和消化道的交叉通路,空气经此人喉,食物经此下人食管。
(三)食管
食管为一前后壁前贴的肌性管道,全长约25~30厘米,有三处狭窄,分别在与咽移行处、与左支气管和主动脉弓相交叉处及穿过膈肌处,距上颌切牙的距离约各为15 厘米、25 厘米和 40 厘米。
(四)胃
胃位于左季肋部和腹上部,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位。胃的入口叫责门,上接食管;出口叫幽门,下连十二指肠。胃可分为责门部、胃底、胃体和幽门部。胃底与膈和脾相邻。成人胃的最大容量约为3升。胃有容纳和混合食物、分泌胃液和初步分解蛋白质等功能。
(五)小肠
小肠主要蟠曲在腹腔的中下部,是消化管中最长的部分,长约5~7米。小肠全程可分三段,即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十二指肠上部紧接幽门的部分,肠壁较薄,称十二指肠球部。空肠与回肠无明确分界,一般视左上2/5为空肠,右下3/5为回肠。空、回肠的结构改变是渐进性的,空肠的管径较大,管壁较厚,内粘膜形成较多的环状皱襞,其上布满绒毛。小肠接受来自肝、胆囊的胆汁和来自胰液、小肠液的各种酶的作用,将从胃进入小肠的食糜进行分解,转化成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及甘油等形式,分别进入绒毛乳糜管。食物的残渣经回盲部进入大肠。
(六)大肠
大肠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并将食物残渣腐化成粪便从肛门排出。盲肠的下内侧有一长约 7~9厘米的阑尾,其体表投影约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 交界处。结肠依其走向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直肠下部约3~4厘米的缩窄部分称直肠肛门部或肛管。肛门外括约肌为横纹肌,可随意括约肛门,控制排便。
(七)肝
肝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是体内物质代谢和解毒的重要器官。肝脏大部分居右季肋部和腹上部成人肝下缘一般不超出右侧肋弓。肝以其表面镰状韧带分成大的肝右叶和小的肝左叶。胆囊位于肝下面的胆囊窝内。
肝是一实质性器官,由肝细胞和一系列管道(门静脉、肝动脉、肝管和肝静脉在肝内的分支)等构成。其中门静脉是肝的机能血管,使肝发挥代谢、解毒等作用;肝动脉是肝的营养血管,供给肝细胞养分。二者一再分支直至肝血窦(扩大了的毛细血管),然后合成三条肝静脉出肝。肝管在肝内的分支与门静脉、肝动脉相伴而行。肝管收纳由肝细胞分泌、进入胆小管的胆汁,出肝后合成肝总管,再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开口于十二指肠。胆囊呈梨形,可容纳胆汁40~60毫升,有浓缩胆汁的功能。
(八)胰
胰位于胃的后方,是人体内第二个大消化腺。胰分头、体、尾三部,胰头被十二指肠环绕。胰腺兼有腺泡和导管组成的外分泌部,和由胰岛组成的内分泌部。外分泌部汇集成胰管,自胰尾沿胰长轴右行,开口于十二指肠。内分泌部的胰岛细胞有两种:甲细胞(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乙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可使血中葡萄糖转化为肝糖贮存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