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准绳·杂病-第页-[第一册\寒热门] 恶寒_中药方集

TOP

 
证治准绳·杂病
[第一册\寒热门] 恶寒
】 【繁体
经曰∶恶寒战栗,皆属于热。又曰∶战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恶寒者,虽当炎月,若遇风霜,重绵在身,如觉凛凛战栗,如丧神守,恶寒之甚也。《原病式》曰∶病热证而反觉自冷,此为病热,实非寒也。或曰往往见有服热药而愈者何也?曰∶病热之人,其气炎上,郁为痰饮,抑遏清道,阴气不升,病势尤甚。积痰得热,亦为暂退,热势助邪,其病益深。或曰寒势如此,谁敢以寒凉药与之,非杀而何。
曰∶古人遇战栗之证,有以大承气汤下燥粪而愈者。恶寒战栗,明是热证,但有虚实之分耳。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分也。夜则恶寒,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有卫气虚衰,不能实表,温分肉而恶寒者,丹溪用参、之类,甚者加附子少许,以行参之气是也。有上焦之邪隔绝荣卫,不能升发出表而恶寒者,丹溪治一女子,用苦参、赤小豆为末,水吐后,用川芎、苍术、南星、黄芩、酒曲糊丸是也。有酒热内郁,不得泄而恶寒者,丹溪治一人形瘦色黑,平生喜饮酒,年近半百,且有别馆,一日大恶寒战,且自言渴,却不能饮,其脉大而弱,唯右关稍实,略类弦,重取则涩,以黄一物,与干葛同煎与之,尽黄二两,干葛一两,脉得小,次日安。
六月大热之气,反得大寒之病,气难布息,身凉脉迟,何以治之?曰∶病有标本,病热为本,大寒为标,用凉则顺时而失本,用热则顺本而失时,故不从标本,而从乎中治。中治者何?用温是已。然既曰温,则不能治大寒之病。治大寒者,非姜附不可,若用姜附,又似非温治之例。然衰其大半乃止,脉得四至,余病便无令治之足矣。虽用姜附,是亦中治也,非温而何。经曰∶用热远热,虽用之不当,然胜至可犯,亦其理也。丹溪治色目妇人,年近六十,六月内常觉恶寒战栗,喜炎火御绵,多汗如雨,其形肥肌浓,已服附子十余帖,浑身痒甚,两手脉沉涩,重取稍大,知其热甚而血虚也。以四物去川芎,倍地黄,加白术、黄、炒黄柏、生甘草、人参,每服一两重。方与一帖,腹大泄,目无视,口无言,知其病势深,而药无反佐之过也。仍用前药,热炒与之。盖借火力为向导,一帖利止,四帖精神回,十帖全安。
又治蒋氏年三十余,形瘦面黑,六月喜热恶寒,两手脉沉而涩,重取似数。以三黄丸下之,以姜汤每服三十粒,二十帖,微汗而安。妇人先病恶寒,手足冷,全不发热,脉八至,两胁微痛,治者便作少阳治之。阳在内伏于骨髓,阴在外致使发寒,治当不从内外,从乎中治也。宜以小柴胡调之,倍加姜枣。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气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升阳益胃汤主之。背恶寒是痰饮。仲景云∶心下有留饮,其人背恶寒,冷如冰。治法,茯苓丸之类是也。身前寒属胃。经云∶胃足阳明之脉气虚,则身以前皆寒栗。治法宜针,补三里穴是也。手足寒者,厥也。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理中之类治之。黄补胃汤,治表虚贼风。上焦不通,则阳气抑遏,而皮肤分肉无以温之,故寒栗。东垣升阳益胃汤,用升发之剂开发上焦,以伸阳明出外温之也。丹溪吐出湿痰,亦开发上焦,使阳气随吐升发出外温之也,故寒栗皆愈。

振寒
谓寒而颤振也。经云∶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此当泻阳者也。又云∶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此当补阳者也。又云∶厥阴在泉,风淫所胜,病洒洒振寒,治以辛凉。又云∶阳明司天之政,清热之气,持于气交,民病振寒。四之气,寒雨降,病振栗。治视寒热轻重,多少其制。六脉中之下得弦细而涩,按之无力,腹中时痛,心胃相控睾隐隐而痛,或大便溏泄,鼻不闻香臭,清浊涕不止,目中泪出,喘喝痰嗽,唾出白沫,腰沉沉苦痛,项背胸胁时作痛,目中流火,口鼻恶寒,时时头痛目眩,苦振寒不止,或嗽或吐,或呕或哕,则发躁蒸蒸而热,如坐甑中,必得去衣居寒处,或饮寒水则便如故。其振寒复至,或气短促,胸中满闷而痛,如有膈咽不通,欲绝之状。甚则口开目瞪,声闻于外,而泪涕痰涎大作,其发躁方过,而振寒复至。或面白而不泽者,脱血也。悲愁不乐,情惨意悲,健忘,或善嚏,此风热大损寒水,燥金之复也。如六脉细弦而涩,按之空虚,此大寒证也,亦伤精气,以辛甘温热润之剂,大泻西北二方则愈。

寒痹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浓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治法当求之痹门。

【气分寒】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芍药、人参新加汤。

【血分寒】
巴戟丸、神珠丸。

三焦寒】
上焦寒∶陈皮、浓朴、藿香、胡椒,理中丸、铁刷汤、桂附丸。
中焦寒,白术、干姜、丁香,大建中汤二气丹附子理中丸
下焦寒,肉桂、附子、沉香,八味丸还少丹天真丹。海藏云∶下焦寒,四逆例。干姜味苦,能止而不行,附子味卒,能行而不守,泄小便不通。二药皆阳,气化能作小便。若姜、附、术三味,内加茯苓以分利之为佳。附生用而不炮,则无火力,热则行而不止,兼以水多煎少,则热直入下焦。

【五脏寒
五脏寒方∶肝寒,双和汤。心寒,定志丸菖蒲丸。脾寒,益黄散。肺寒,小青龙汤。肾寒,八味丸。通治大寒,四逆汤大已寒丸沉香桂附丸
王太仆云∶小寒之气,温以和之。大寒之气,热以取之。甚寒之气,则下夺之。
夺之不已,则逆折之。折之不尽,则求其属以衰之。东垣云∶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有三,北方之人,为大寒所伤,其足胫胀,乃寒胜则浮,理之然也。若火灸汤浴,必脱毛见骨,须先以新汲水浴之,则时见完复矣。更有大寒冻其面或耳,若近火汤,必脱皮成疮,须先于凉房处浴之,少时以温手熨烙,必能完复。此凉而行之,除其大寒之理一也。大寒之气,必令母实,乃地道左迁入肺,逆行于天,以凉药投之,使天道右迁而顺天令,诸病得天令行而必愈二也。况大寒在外,其大热伏于地下者,乃三焦包络天真之气所居之根蒂也。热伏于中,元气必伤,在人之身乃胃也,以凉药和之,则元气充盛而不伤三也。
Tags:《恶寒》 《如丧神守》 《痰饮》 《承气汤》 《寒战》 《虚实》 《气虚》 《分肉》 《赤小豆》 《标本》 《血虚》 《精神》 《三黄丸》 《发热》 《少阳》 《秋燥》 《舌干》 《小便频数》 《肺病》 《洒淅恶寒》 《升阳益胃汤》 《留饮》 《茯苓丸》 《阳明》 《中寒》 《血脉》 《表虚》 《贼风》 《湿痰》 《振寒》 《阳盛》 《厥阴》 《寒热》 《流火》 《头痛》 《中满》 《健忘》 《风热》 《寒证》 《精气》 《温热》 《大泻》 《寒痹》 《寒从中生》 《痹气》 《少阴》 《太阳》 《孤脏》 《骨痹》 《附子汤》 《巴戟丸》 《三焦》 《理中丸》 《大建中汤》 《二气丹》 《附子理中丸》 《八味丸》 《还少丹》 《天真丹》 《小便不通》 《气化》 《脏寒》 《五脏》 《肝寒》 《定志丸》 《菖蒲丸》 《小青龙汤》 《四逆汤》 《大已寒丸》 《沉香桂附丸》 《寒胜则浮》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第一册\寒热门] 往来寒热 下一篇[第一册\寒热门] 潮热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