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心法-第页-[卷三] 消渴四十六_中药方集

TOP

 
丹溪心法
[卷三] 消渴四十六
】 【繁体
消渴,养肺、降火、生血为主,分上中下治。三消皆禁用半夏;血虚亦忌用;口干咽痛,肠燥大便难者,亦不宜用;汗多者不可用。不已,必用姜监制。消渴,若泄泻,用白术、白芍药炒为末,调服后,却服前药(即诸汁膏)。内伤病退后,燥渴不解,此热在肺经,可用参、芩、甘草少许,生姜汁调,冷服。或以茶匙挑姜汁与之。虚者可用人汤。天花粉,消渴神药也。上消者,肺也,多饮水而少食,大小便如常;中消者,胃也,多饮水而小便赤黄;下消者,肾也,小便浊淋如膏之状,面黑而瘦。

入方
黄连末天花粉末人乳汁(又云牛乳)藕汁生地黄汁上后二味汁为膏,入前三味搜和,佐以姜汁和蜜为膏。徐徐留舌上,以白汤少许送下。
能食者,加软石膏、栝蒌根。
〔附录〕水包天地,前辈尝有是说矣。然则中天地而为人,水亦可以包润五脏乎?曰∶天一生水,肾实主之,膀胱为津液之府,所以宣行肾水,上润于肺,故识者肺为津液之脏。自而下,三焦脏腑,皆囿乎天一真水之中。《素问》以水之本在肾、末在肺者,此也。真水不有所谓渴哉!人惟淫欲恣情,酒面无节,酷嗜炙爆糟藏咸酸酢醢甘肥腥膻之属,复以丹砂玉石济其私,于是炎火上熏,脏腑生热,燥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其热气腾,心虚受之,心火散漫,不能收敛,胸中烦躁,舌赤唇红,此渴引饮常多,小便数而少,病属上焦,谓之“消渴”;热蓄于中,脾虚受之,伏阳蒸胃,消谷善饥,饮食倍常,不生肌肉,此不甚烦,但欲饮冷,小便数而甜,病属中焦,谓之“消中”;热伏于下,肾虚受之,腿膝,骨节酸疼,精走髓空,引水自救,此渴水饮不多,随即溺下,小便多而浊,病属下焦,谓之“消肾”。又若强中消渴,其毙可立待也。治法总要,当以白术散养脾,自生津液,兼米煮粥,以膂肉碎细煮服以养肾,则水有所司。又用净黄连湿锉,入雄猪肚中,密扎于斗米上蒸烂,添些蒸饮,臼中杵,粘丸如桐子。服一百,食后米饮下,可以清心止渴。东垣曰∶膈消者,以白虎加人参汤治之;中消者,以调胃承气汤三黄丸治之;下消者,以六味地黄丸治之。

附方

茯菟丸
治三消渴通用,亦治白浊。
菟丝子(酒浸,十两)北五味子(七两)白茯苓(五两)石莲肉(三两)上为末,用山药六两为末,作糊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

门冬饮
治膈消胸满烦心,津液干少,短气而渴。
知母甘草(炙)栝蒌五味子人参葛根生地黄茯神麦门冬(去心,各等分)上咀。水煎,入竹叶十四片。

加味钱氏白术散
治消渴不能食。
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炙)枳壳(炒,各半钱)藿香(一钱)干葛(二钱)木香五味柴胡(三分)上作一服,水煎服。

地黄饮
治消渴咽干,面赤烦躁。
甘草(炙)人参生地黄熟地黄黄天门冬麦门冬(去心)泽泻石斛枇杷上每服五钱,水煎服。

加减八味丸
治肾虚消渴引饮。
本方内减附子,加五味子。《要略》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者,仍用本方。方见补损。

清心莲子饮
治渴而小便浊或涩。
黄芩麦门冬地骨皮车前子甘草(各三钱)莲子茯苓黄柴胡人参(各三钱上咀。水煎服。

川黄连丸
治渴。
川黄连(五两)天花粉麦门冬(去心,各二钱半)上为末,生地黄汁并牛乳夹和,捣丸梧子大。服三十丸,粳米汤送下。

玉泉丸
治烦渴口干。
麦门冬(去心)人参茯苓黄(半生半蜜炙)乌梅(焙)甘草(各一两)栝蒌根干葛(各一两半)上为末,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温汤嚼下。

白虎加人参汤
中暑

调胃承气汤
见痢类。

三黄丸
黄连(去须)黄芩大黄(煨,各等分)上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熟水下。

六味地黄丸
见补损。
Tags:《三消》 《血虚》 《泄泻》 《调服》 《内伤》 《上消》 《中消》 《下消》 《地黄汁》 《白汤》 《五脏》 《津液》 《三焦》 《脏腑》 《烦躁》 《消谷善饥》 《消中》 《肾虚》 《水饮》 《强中》 《生津》 《清心》 《白虎加人参汤》 《承气汤》 《三黄丸》 《六味地黄丸》 《五味》 《门冬饮》 《短气》 《等分》 《加味钱氏白术散》 《地黄饮》 《咽干》 《八味丸》 《清心莲子饮》 《川黄连丸》 《粳米汤》 《中暑》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三] 发热四十七 下一篇[卷三] 梦遗四十五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