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鉴-第页-[卷之三] 中暑_中药方集

TOP

 
古今医鉴
[卷之三] 中暑
】 【繁体


暑伤于气,所以脉虚、弦、细、芤、迟,体状无余。


夫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齿而入,伤心胞络之经。其脉虚。或浮大而散,或弦细芤迟。
盖热伤气,则气消而脉虚弱。其外证头疼身热,口干烦渴,面垢自汗,倦怠少气,背寒冷热。甚者迷闷不省,而为霍乱吐利,痰涎呕逆,发黄生斑,皆是其症。又甚者,火盛制金,不能平木,肝邪独旺,以致搐搦,不省人事,其脉虚浮。浮者风也,虚者暑也,俗曰暑风。治宜黄连香薷饮加羌活,或只双解散加香薷。


大抵治暑之法,宜清心利小便为主。若自汗甚者,不可利之,以白虎汤清解之,次分表里治之。如在表,头痛恶寒,双解散加香薷,及二香散十味香薷饮之类。在半表半里泄泻须渴,饮水吐逆,五苓散主之。热甚烦渴,益元散清之。若表解里热甚,宜解毒汤、下神芎丸,酒蒸黄连等丸。或人平素虚弱,及老人冒暑,脉微下利,渴而喜温,或厥逆不省人事,宜竹叶石膏汤加附子半个冷服。凡夏月暑证,不可服诸热燥剂。若误用之,乃致斑毒发黄,小便不通,闷乱而死矣。
伤暑与伤寒,俱有发热,当明辨之。盖寒伤形,暑伤气。伤暑则恶寒而脉紧,伤暑则恶热而脉虚微,以此为异。经云∶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治宜小柴胡汤加石膏、知母,或人参白虎汤主之。天时淫雨,湿令并行,苍术白虎汤主之。若元气素弱而伤重者,用清暑益气汤
一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者,名曰中热。其病必苦头痛,发燥热恶热,扪之肌肤大热,大渴引饮,汗大泄,无气以动,乃为天热外伤肺气也,宜人参白虎汤主之。
一人避暑热于深堂大厦而得之者,名曰中热。其病必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痛而烦心,肌肤大热无汗。为房室之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宜用辛温之剂以解表散寒,五积散主之。
一外不受寒,止是内伤瓜果、冰水冷物,腹痛泄泻,或霍乱吐逆,宜缩脾饮主之。或理中汤加神曲,麦芽、苍术、砂仁,此专治内温中消食也。
一吐泻脉沉微,不可用凉药,宜附子大顺散主之,或附子理中汤加炒白芍药。
一夏月多食冷物,及过饮茶汤水湿,致伤脾胃,吐泻霍乱,故治暑药多用温脾、消食、渗湿、利小便之药,医者要识此意。
一发热恶寒,身体疼痛,小便涩,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脉弦细虚迟,表里中也,用补中益气汤加香薷、白扁豆;热加黄芩。


治暑风卒倒法凡人中暑,先触心经,一时昏迷,切不可饮冷水,并卧湿地。其法先以热汤灌,或童便灌,及用青布蘸热汤熨脐中、气海,续续令暖气透彻脐腹,候其苏醒,然后进药。若旅途中卒然晕倒,急扶在阴凉处,掬路中热土作窝于脐上,令人溺其内即苏。却灌以人尿,或搅地浆饮半碗,或车轮土五钱,冷水调,澄清服,皆可。

香薷饮
脏腑冷热不调,饮食不节,或食腥脍生冷过度,起居不时,或露卧湿地,或当风取凉,而风冷之气,归于三焦,传于脾胃。脾胃得冷,不能克化水谷,致令真邪相干,心腹疼痛,霍乱气逆。先心痛,则先吐,先腹痛则先利;心腹齐痛,吐利并作。或憎寒壮热,或头痛眩晕,或转筋拘急,或四肢厥逆,烦闷昏塞,燥乱欲死,并能治之。
香薷(四钱)浓朴(二钱,姜炒)白扁豆(二钱)上锉一剂,水煎冷服。
挟风搐搦不省人事,加黄连、羌活。小便涩浊,加茵陈、车前。霍乱吐利,加木瓜、薷香、姜汁。脏腑积热便血,加枳壳、黄连、赤芍药、乌梅。小便血,加瞿麦、车前子。壮热大渴,五心烦热,加麦门冬,淡竹叶、茅根、灯心。香港脚作痛,行步艰辛,加羌活、独活、苍术、木瓜、枳壳、陈皮、半夏。挟痰,加南星、半夏。

二香散
〔批〕(按此方祛暑和中之剂)治四时感冒寒暑,呕吐泄泻,腹痛瘴气,饮冷当风,头疼身热,伤食不化,及南方风土,暑月伤风、伤寒,悉以此药解表发散。
香薷(二钱)浓朴(一钱,姜炒)扁豆(一钱)紫苏(一钱)香附(二钱)陈皮(一钱)苍术(一钱)甘草(五分)上锉一剂,葱姜煎服,加木瓜一钱更妙。

五苓散
治中暑伤寒湿热,表里未解,头疼发热,口燥咽干,烦渴及饮水不止,小便赤涩,霍乱吐泻,心神恍惚,腹中气块,黄胆发渴等症。
猪苓(二钱五分)泽泻(二钱五分)白术(二钱五分)茯苓(一钱五分)肉桂(三分)上锉一剂,水煎温服。或用滑石同为末,每服二钱,白沸汤调下尤妙。本方去桂,名四苓散。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一方加大黄治初利,亦治积聚、食黄、酒疸,量人虚实用之,阳毒,加升麻、芍药,去桂。狂言妄语,加辰砂、酸枣仁。头痛目眩,加川芎、羌活。咳嗽,加桔梗,杏仁。心气不定,加人参、麦门冬。痰多,加陈皮、半夏。喘急,加马兜铃、桑白皮。气块,加三棱、蓬术。心热,加黄连、石莲肉。身疼拘急,加麻黄。口干嗳水,加乌梅、干葛。眼黄酒疸及五疸,加茵陈、木通、滑石、栀子。鼻衄,加栀子、乌梅。伏暑鼻衄,加茅根,煎调百草霜末。五心热如劳,加柴胡、桔梗。有痰有热,加桑白皮、人参、前胡。水肿,加甜葶苈、木通、滑石、木香。疝气,加吴茱萸、枳壳、小茴香、川楝子、肉桂。霍乱转筋,加藿香、木瓜。女子血,加桃仁,丹皮。呕吐,去桂,加半夏、姜汁。

益元散
(一名六一散)〔批〕(按此方祛暑利水之剂)治中暑身热呕吐,烦躁不宁,小水赤黄,大便泄泻,善解暑毒。凡盛暑之时,虽不病,亦宜散。
白滑石(六两,水飞)大粉草(一两,微炒)上为细末,每服三钱,加蜜少许,热汤冷水任下。

清暑益气汤
治长夏湿热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疼痛。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痞闷,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饮食不思,身汗体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气未病也。其脉中得洪缓,若湿热相搏,必加之以迟迟。病虽互换少瘥,其因不出于暑湿二气也。宜以清燥之药治之,此汤为的。
黄(炒,一钱)苍术(炒,一钱半)升麻(一钱)人参(五分)白术(五分)陈皮(五分)神曲(五分)泽泻(五分)甘草(炙,三分)黄柏(酒炒,三分)当归(三分)青皮(三分)麦门冬(三分)干葛(三分)五味子(十粒)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清暑和中散
(介石伯传)治中暑诸证。
黄连(酒炒,一两)香薷(浮穗,二两)浓朴(一两)白扁豆(炒,四钱)猪苓(一两五钱)泽泻(一两五钱)白术(七钱)赤茯苓(去皮,七钱)木通(去皮,一两)滑石(一两五钱)枳壳(炒,一两)车前子(炒,一两)陈皮(去白,七钱)砂仁(炒,一两)木香(三钱)草果仁(一两五钱)甘草(炙,三钱)小茴香(炒,五钱)上为细末,每服一、二匙,随病用引。伏暑,冷水调下。腹痛,酒调下。呕吐泄泻,霍乱转筋,百沸汤调,热服出汗。
呕吐甚而不止者,百沸汤和姜汁调下。伤寒作疟者,葱白汤调下取汗。

清暑六和汤
〔批〕(按此方清暑养元气,除温热之剂)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卧倦怠,小便赤涩,并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下,中酒烦渴,畏食,妇人妊娠产后,皆可服。
砂仁(五分)半夏(汤泡,五分)杏仁(泡,五分)人参(去芦,五分)赤茯苓(五分)藿香(一钱)白扁豆(姜炒,一钱)木瓜(一钱)香薷(二钱)浓朴(姜炒,二钱)黄连(麸炒,一钱)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生脉散
夏月服之,能生津液,通血脉,止烦渴,养元气,健脾胃,益精神。
人参(去芦)五味子(去梗)麦门冬(去心)上煎汤代茶,此一盏,可当茶三盏。

千里水葫芦
(秘方)治路上行人暑热作渴,茶水不便,用此药备之,俟渴时,即用一丸噙化。止渴生津,化痰宁嗽。
硼砂柿霜乌梅肉薄荷叶白砂糖上等分,捣烂为丸。每用一丸噙化。

水葫芦丸
〔批〕(按此方养气清热,生津止渴之剂)治冒暑毒,解烦渴,生津液
川百药煎(三两)麦门冬(去心)乌梅肉白梅肉干葛甘草(各五钱)人参(去芦,二钱)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芡实大。每用一丸噙化。夏月出行,一丸可度一日。
Tags:《相火》 《外证》 《面垢》 《自汗》 《少气》 《霍乱》 《发黄》 《暑风》 《香薷饮》 《双解散》 《清心》 《白虎汤》 《表里》 《头痛》 《恶寒》 《二香散》 《十味香薷饮》 《半表半里》 《泄泻》 《五苓散》 《里热》 《神芎丸》 《冒暑》 《竹叶石膏汤》 《燥剂》 《小便不通》 《伤暑》 《发热》 《恶热》 《柴胡汤》 《苍术白虎汤》 《清暑益气汤》 《外伤》 《肺气》 《暑热》 《拘急》 《无汗》 《解表》 《五积》 《内伤》 《理中汤》 《中消》 《大顺散》 《附子理中汤》 《齿燥》 《补中益气汤》 《中暑》 《气海》 《脏腑》 《三焦》 《气逆》 《憎寒》 《壮热》 《眩晕》 《转筋》 《便血》 《心烦》 《呕吐》 《伤食》 《伤风》 《葱姜煎》 《寒湿》 《咽干》 《中气》 《温服》 《白沸汤》 《四苓散》 《茵陈五苓散》 《辰砂五苓散》 《酒疸》 《虚实》 《狂言》 《咳嗽》 《心气》 《喘急》 《心热》 《鼻衄》 《霍乱转筋》 《六一散》 《烦躁》 《水飞》 《精神》 《心下痞》 《暑湿》 《五味》 《百沸汤》 《热服》 《白汤》 《温热》 《寒热》 《目昏》 《浮肿》 《生脉散》 《生津》 《血脉》 《健脾》 《噙化》 《化痰》 《等分》 《津液》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之四] 中湿 下一篇[卷之三] 温疫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