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纲目-第页-[卷之二十二·脾胃部\呕吐膈气总论] 膈气_中药方集

TOP

 
医学纲目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呕吐膈气总论] 膈气
】 【繁体
〔丹〕《局方》治气一门有曰∶治一切气,冷气、滞气、逆气、上气,用安息香丸丁沉丸、大沉香丸、苏子丸、匀气散、如神丸、集香丸、白沉香丸、煨姜丸、盐煎散、七气散、温白丸、生姜汤。其治呕吐膈噎也,用五膈丸、五膈宽中散、膈气散、酒症丸、豆蔻丸、撞气丸、人参丁香散。其治吞酸也,用丁香煎丸、小理中丸。其治痰饮也,用倍术丸消饮丸温中化痰丸、五套丸。且于各方条下,或曰口苦失味、曰噫酸、曰舌涩、曰吐清水、曰痞满、曰气急、曰胁下急痛、曰五心中热,口烂生疮。皆是明言热症,何为悉用热药?夫周流于人之一身以为主者,气也。阳往则阴来,阴往则阳来,一升一降,无有穷已。苟内不伤于七情,外不感于六淫,其为气也,何病之有?今曰冷气、滞气、逆气、上气,皆是肺受火邪,气得炎上之化,有升无降,熏蒸清道,甚而至于上焦不纳,中焦不化,下焦不渗,展转变为呕、为吐、为膈、为噎、为痰、为饮、为反胃、为吞酸。夫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此正治之法也。治热用热,治寒用寒,此反佐之法也。详味前方,既非正治,又非反佐,此愚之所以不能无疑也。谨按《原病式》曰∶诸病呕吐酸,皆属于热;诸积饮痞满中膈,皆属于湿;诸气逆冲上呕涌,溢食不下,皆属于火;诸坚痞,腹满急痛,吐腥秽,皆属于寒,深契仲景之意。《金匮要略》曰∶胸痹病,胸背痛,栝蒌薤白汤主之。胸痹,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心下痞气,气结在胸,胁下上逆抢心者,枳实薤白栝蒌桂枝汤主之。呕而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诸呕吐谷不得入者,小半夏汤主之。呕吐病在膈上者,猪苓汤主之。胃反呕吐者,半夏参蜜汤主之。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胃反吐而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吐后欲饮者,文蛤汤主之。病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中无奈者,姜汁半夏汤主之。干呕手足冷者,陈皮汤主之。哕逆者,陈皮竹茹汤主之。干呕下痢者,黄芩汤主之。气冲上者,皂荚丸主之。上气脉浮者,浓朴麻黄汤主之。上气脉沉者,泽泻汤主之。火逆上气者,麦门冬汤主之。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茯苓桂术汤主之。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出之,宜茯苓桂术甘草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者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者,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宜大青龙汤;又宜小青龙汤主之。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支饮胸满者,浓朴大黄汤主之。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呕家本渴,今反不渴,心中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假令瘦人脐下有悸者,吐涎沫而头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心胸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茯苓饮主之。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半夏汤加茯苓主之。观其微意,可表者汗之;可下者利之;滞者导之;郁者扬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偏寒偏热者,反佐而行之;挟湿者,淡以渗之;挟虚者,补而养之。何尝例用辛香燥热之剂?以火济火,实实虚虚,咎将谁执?或曰∶《脉诀》谓热则生风,冷生气,寒主收引。今冷气上冲矣,气逆矣,气滞矣,非冷而何?吾子引仲景之言而斥其非,然则诸气、诸饮、诸呕吐、反胃、吞酸等病,将无寒症耶?予曰∶五脏各有火,五志激之,其火随起。若诸寒为病,必须身犯寒气,口食寒物,乃为病寒,非若诸火病自内作。所以气之病寒者,十无一二。或曰∶其余痰气、呕吐、吞酸、噎膈、反胃,作热作火,论治于理可通。若病患自言冷气从下而上,非冷而何?予曰∶上升之气,自肝而出;中挟相火,自下而出。其热为甚,自觉其冷,非真冷也。火极似水,积热之甚,阳亢阴微,故见此症。冷生气者,出高阳生之谬言也。若病果因于寒,当以去寒之剂治之,何至例用辛香燥热为方,不知权变,宁不误人。或曰气上升者,皆用黑锡丹养正丹养气丹等药,以为镇坠,然服之者随手得效,吾子以为热甚之病,亦将有误耶?予曰∶相火之外,又有脏腑厥阳之火,五志之动,各有火起。相火者,此经所谓一水不胜二火之火。斯火也,出于天造。厥阳者,此经所谓一水不胜五火之火,出于人欲。二者之火相扇而动,气之升也,随火炎上,升而不降,孰能御之?令借丹剂之重坠而降之。气郁湿痰,丹性热燥湿,痰被劫亦为暂开。
所以清快丹毒,积久偏助狂火,阴血愈耗,其升愈甚。俗人喜温,迷而不悟,被此祸者,滔滔皆是。或曰∶丹药之重,欲降而升,然如之何则可?予曰∶投以辛凉,行以辛温,制伏肝邪;治以咸寒,佐以甘温,收以苦甘,和以甘淡,补养阴血,阳自相附,阴阳比和,何升之有?先哲治法,其则不远,吾不赘及。或曰∶诸气诸饮,与夫呕吐、吞酸、膈噎、反胃等症,《局方》未中肯綮,我知之矣。然则《要略》之方,果足用乎?抑犹有未发者乎?予曰∶天地之气化无穷,人身之病亦变化无穷,仲景之书,载道者也。医之良者,引例推类,可谓无穷之用,借令略有加减修合,终难逾越矩度。夫气之初病也,其端甚微,或因些小饮食不谨;或外冒风雨寒暑;或内感七情;或食味过浓,偏助阳气,积成膈热;或资禀素实表密无汗;或性急易怒,阴火炎上,以致津液不行,清浊相干。气为之病,或痞或痛,或不思食,或噎噫腐气,或吞酸,或嘈杂,或膨满。不求本原,便认为寒,遽以辛香燥热之剂投之,数帖暂得快然,以为神方。仍前浓味不节,将理不谨,旧疾被劫暂舒,浊液易于攒聚,或半月,或一月,前病复作。如此延蔓,自气成积,自积成痰,此为痰、为饮、为吞酸之由也。良工未遇,谬药已行,痰挟污血,遂成窠囊,于是为痞、为痛、为呕、为噎膈、反胃之次第诸症隆起。饮食汤液,泥滞不行,渗道蹇涩,大便或秘或溏,下失传化,中焦愈停。医者不察,犹执为冷,翻思前药随手得快,至此宾主皆恨药欠燥热。俟久服,脾可以温,胃可以壮,以冀一旦豁然之效。不思胃为水谷之海,多血多气,气清和则能受。脾为消化之宫,气清和则能运。今得香热之药,偏助气血沸腾。其始也,胃液凝聚,无所容受;其久也,脾气耗散,传化渐迟。其有胃热易饥,急于得食,脾伤不磨,郁积成痛,医者犹曰虚而积寒,非寻常草木可疗,妄以乌、附助佐丹剂,专意服饵。积而久也,血液俱耗,胃脘干槁。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饮可行,食物难入,间或可入,入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与胃为近,食虽可入,难尽入胃,良久复出,名之曰膈,亦曰反胃。大便秘,小若羊屎,然名虽不同,病出一体。《要略》论饮有六∶曰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留饮、伏饮。分别五脏诸证,治法至矣尽矣。第恨医者不善处治,病者不守禁忌,遂使药助病邪,展转深痼,去生渐远,深可哀悯。或曰∶《千金》诸方,治膈噎反胃,未尝废姜、桂等剂,何吾子之多言也?予曰∶气之郁滞,久留清道,非借香热不足以行。然悉有大黄、石膏、竹茹、芒硝、泽泻、前胡、朴硝、茯苓、黄芩、芦根、栝蒌等药为之佐使,其始则同,其终则异。病邪易伏,故易于安。或曰∶胃脘干槁者,古方果可治乎?将他有要捷之法,或可补前人之未发者乎?予曰∶古方用人参以补肺,御米以解毒,竹沥以清痰,干姜以养血,粟米以实胃,蜜水以润燥,姜以去秽,正是此意。张鸡峰亦曰∶噎当是神思间病,惟内观自养,可以治之。此言深中病情,治法亦为近理。夫噎病主于血干,夫血者阴气也,阴主静,内外两静,则脏腑之火不起,而金水二气有养,阴血自生,肠胃津液传化合宜,何噎之有。
Tags:《上气》 《安息香丸》 《丁沉丸》 《沉香丸》 《白丸》 《呕吐》 《草豆蔻丸》 《丁香散》 《吞酸》 《丁香煎丸》 《理中丸》 《痰饮》 《倍术丸》 《消饮丸》 《口苦》 《热症》 《七情》 《六淫》 《火邪》 《熏蒸》 《反胃》 《正治》 《气逆》 《腹满》 《胸痹》 《背痛》 《白汤》 《心下痞》 《桂枝汤》 《干呕》 《半夏生姜汤》 《小半夏汤》 《猪苓汤》 《大黄甘草汤》 《茯苓泽泻汤》 《文蛤汤》 《姜汁半夏汤》 《陈皮汤》 《陈皮竹茹汤》 《麻黄汤》 《火逆》 《麦门冬汤》 《短气》 《肾气丸》 《留饮》 《悬饮》 《十枣汤》 《溢饮》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支饮》 《大黄汤》 《泻肺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 《五苓散》 《消痰》 《饮家》 《生气》 《收引》 《气滞》 《五脏》 《五志》 《噎膈》 《相火》 《黑锡丹》 《养正丹》 《养气丹》 《脏腑》 《气郁》 《湿痰》 《燥湿》 《丹毒》 《气化》 《无汗》 《阴火》 《津液》 《嘈杂》 《汤液》 《脾气》 《胃热》 《水饮》 《伏饮》 《润燥》 《神思间病》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之二十二·脾胃部\呕吐膈气总.. 下一篇[卷之二十二·脾胃部\呕吐膈气总..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