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统大全-第页-[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证候_中药方集

TOP

 
古今医统大全
[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证候
】 【繁体
呕者,声物俱出者也;吐者,无声而但出物者也。仲景复言干呕以别之,则呕为有物明矣。干犹空也,但空呕而无所出耳。然呕吐俱有物出,较之重轻,则呕甚于吐也。盖表邪传里,里气上逆,故呕吐而水谷不下也。
呕吐有四证,不可不辨∶有胃热脉弦数,口苦烦渴;有胃寒脉弦迟,逆冷不食,小便利;有水气,先渴后呕,膈间怔忡有脓血,喉中腥,奔逆上冲,不须治之,呕脓尽自愈。
大抵寒邪半表半里则多呕吐,及其里热而呕吐者亦有之。故经曰∶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为其气逆未收敛为实也。若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热而见厥者难治,以其虚寒甚也。哕则干呕之甚者,有声出而无物出也,亦因胃气本虚,汗下太过。亦有热气壅郁,上下气不得通而哕者,轻则和解之,通利之;甚则温散之。小便不通腹满而哕者不治。
【发汗】太阳阳明合病,当自利之。若不利,但呕,葛根加半夏汤。
【和解】半表半里证多呕,小柴胡汤。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阴阳不交,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以升降阴阳。三阳发热而呕吐,俱用小柴胡汤
【分利】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水逆五苓散。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亦茯苓汤。先呕后渴,此为欲解,当与水解。凡呕而渴者,猪苓汤、五苓散。
【清热】有虚热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活人书》治瘥后有余热在胃脘而呕者,竹叶加生姜汁汤。呕而思水者,急与猪苓汤。
【温】膈上有寒,及寒厥,或呕不渴,干姜附子汤。干呕吐涎沫,头痛吴茱萸汤。呕吐,手足冷,小橘皮汤。寒多而呕吐,理中汤。不饮水而吐,理中汤去术加生姜。胸中似呕无奈者,生姜汁半夏汤。曾经汗下,关脉迟,胃中虚冷而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少阴吐者,真武去附子加生姜。诸呕吐食不下,小半夏汤
【下】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表解里未和十枣汤。吐逆,大小便不通,厥逆无脉,大承气汤。呕而不止,发热,柴胡证具,心下急,郁郁微烦,大柴胡汤
《千金方》云∶生姜,治呕吐之圣药。
Tags:《干呕》 《呕吐》 《表邪》 《胃热》 《口苦》 《胃寒》 《水气》 《怔忡》 《半表半里》 《里热》 《阳明》 《气逆》 《虚寒》 《胃气》 《下气》 《小便不通》 《腹满》 《太阳》 《合病》 《里证》 《柴胡汤》 《邪气》 《黄连汤》 《半夏生姜汤》 《三阳》 《发热》 《小柴胡汤》 《中风》 《水逆》 《五苓散》 《猪苓汤》 《虚热》 《少气》 《竹叶石膏汤》 《姜汁汤》 《寒厥》 《附子汤》 《头痛》 《吴茱萸汤》 《小橘皮汤》 《理中汤》 《姜汁半夏汤》 《人参汤》 《少阴》 《小半夏汤》 《短气》 《恶寒》 《表解里未和》 《十枣汤》 《承气汤》 《心下急》 《大柴胡汤》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证候 下一篇[卷之十三\伤寒门(上)] 证候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