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彻-第页-[卷之二\杂症] 肿胀论_中药方集
 
古今医彻
[卷之二\杂症] 肿胀论
】 【繁体
经曰。诸气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昏属于脾。又曰。诸腹胀大。敲之如鼓。
皆属于热。盖气郁则生湿。湿郁则生热。湿热相搏。肺失清肃之令。则水不行而为肿。脾失健运之司。则谷不磨而为胀。甚且清阳不走上窍。浊阴不走下窍。天地闭塞。金不平木。土不制水。由是肚大。青筋。脐突。背平。足心平。
五脏之阴。越出于外。六腑之阳。反扰于内。斯时而不亟泻其阳。则阴欲入而阳拒之。阳欲出而阴闭之。则阴阳愈乖。而肿胀益甚。譬之洪水泛滥。不事疏凿。乃欲以土实之。则愈堤防而愈泛溢。此必然之势也。子和出。立浚川禹功等法。非不峻烈可畏。然不有荡涤之。则水何由而行。所蓄者。何由而泄。阴阳失位者。何由而复奠厥居乎。余每见从事温补者。一逢肿胀。辄进六君子。金匮肾气等。岂不纯正通达。卒至肿胀愈甚。迄无成功。及遇草泽医。每以大攻大泻药投之。反恒奏绩于俄顷。然后以参调之。以补济之。
善其后图。乃可万全。虽然。此为实热者言也。若老人久病后。及肾元亏损者。病从阴而发。不从阳而入。前法又不可施。气喘脉弱。喜温恶寒。则金匮肾气之用桂附。以牛膝车前为引。一则三焦为决渎之官。水道所出。一则肾为胃关。开窍二阴。谁谓补中不带泻哉。学人扩而充之可也。
一传鼓胀方第一服黑丑(二钱半生半熟)沉香(五分)共为细末。酒调送。
第二服陈皮青皮五加皮茯苓皮大腹皮莱菔子苏子韭子葶苈子车前子(各一钱)琥珀沉香(各五分)黑丑(六分半生半熟)朴硝(三分)共为细末。酒调送。
第三服槟榔浓朴益智仁木通泽泻白芍药芫花(各一钱)沉香琥珀(各五分)朴硝(三分)黑丑(六分,半生半熟)共为细末。酒调送。
舟车神丸去一切水湿痰饮
甘遂大戟芫花(各一两,俱醋炒)大黄(二两)黑牵牛(取头末)青皮陈皮木香槟榔(各五钱)轻粉(一钱)为末。水丸椒目大。空心服五丸。日三服。痞闷者多服反烦满。宜初服二丸。每服加一丸。快利为度。戴人每令病者先服百余粒。继以浚川等药投之。五更当下。种种病出。轻者一二度。重者五六度。方愈。药虽峻急。为效极神。弱者当根据河间渐攻进。实者从戴人治之。
大圣浚川散大黄(煨)牵牛(取头末)郁李仁(各一两)木香芒硝(各三钱)甘遂(五分)每服三钱。姜汁调下。戴人每言。导水丸必用禹功散继之。舟车丸必用浚川散继之。
神芎导水丸黄芩(一两)黄连川芎薄荷(各五钱)大黄(二两)滑石黑丑(取头末各四两)为末。水丸。有血积者。加桂五钱。
禹余粮丸蛇含石(三两铁铫盛烧通红钳取出倾入醋中候冷取出研极细)禹余粮石(三两)针砂(五两淘净炒干用醋二钟同余粮铫内煮干更用铫并药烧红倾净砖地上候冷研极细)羌活川芎木香茯苓牛膝(酒浸)桂心白豆蔻大茴香蓬术(炒)附子(炮)炮姜京三棱(炒)青皮白蒺藜(焙研去刺)当归(酒浸各五钱)共为末。入前三味拌匀。蒸饼丸如桐子大。食前白汤下三十丸。至五十丸。前三味。非甘遂芫花之比。又有各药扶持。虚人老人。亦可服也。是忌盐。一毫入口。发疾愈甚。服药后。即于小便内旋去。不动脏腑。每日三服。
更以温补药助之。
金匮肾气丸治脾肾虚腰重脚肿。小便不利。或肚腹肿胀。四肢浮肿喘急痰盛。已成蛊症。其效如神。此症多因脾胃虚弱。治失其宜。元气复伤而变症者。非此药不能救。
白茯苓(三两)附子(五钱制)牛膝桂泽泻车前子山萸肉山药牡丹皮(各一两)熟地黄(四两)上为末。和地黄加炼蜜丸。如梧子。每服三钱。空心米饮下。
Tags:《气郁》 《肺失清肃》 《脾失健运》 《上窍》 《下窍》 《五脏》 《六腑》 《肿胀》 《大泻》 《实热》 《气喘》 《恶寒》 《三焦》 《二阴》 《痰饮》 《大圣浚川散》 《导水丸》 《禹功散》 《舟车丸》 《白汤》 《脏腑》 《金匮肾气丸》 《肾虚》 《腰重》 《小便不利》 《浮肿》 《喘急》 《胃虚》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之二\杂症] 积聚论 下一篇[卷之二\杂症] 膈噎论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