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第页-[卷之十三] 痰饮证论_中药方集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之十三] 痰饮证论
】 【繁体
古方唯分四饮六证,不说三因,不知其因,病源无自。观夫治饮之法,既用大小青龙、桂枝、防己、五苓、承气,得非外因;参苓、苓术、八味、参苏,得非内因;十枣、葶苈、大小半夏、控涎、破饮,不内外因,里固明矣。以此推求,颇得伦类。今叙列诸证,以为治门,须原本因,施用汤药,学人自宜详审。所谓四饮者,即悬饮溢饮支饮痰饮是也。
悬饮者,饮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溢饮者,饮水流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身体疼重。支饮者,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痰饮者,其人素盛今瘦,肠间漉漉有声。又有留饮者,背寒如手大,或短气而渴,四肢节疼,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转甚。又有伏饮者,膈满喘咳,呕吐,发则寒热,腰背痛,目泪出,其人振振恶寒,身惕。故曰四饮生六证,或云五饮者,即留饮、伏饮合为一证是也,其脉皆弦微沉滑。治之之治,悬饮当下之,溢饮当发其汗,支饮则随证汗下,痰饮则用温药从小便去之。其间或随气上厥,伏留阳经,使人呕吐眩晕,背寒,或一臂不随,有类风状,不可不知。
Tags:《四饮》 《三因》 《不内外因》 《悬饮》 《溢饮》 《支饮》 《痰饮》 《短气》 《留饮》 《缺盆》 《咳嗽》 《伏饮》 《呕吐》 《寒热》 《背痛》 《恶寒》 《眩晕》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之十三\痰饮治法] 十枣汤 下一篇[卷之十三] 痰饮叙论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