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国小-第页-[卷之五\治法第五] 辨证用药例略_中药方集
 
医经国小
[卷之五\治法第五] 辨证用药例略
】 【繁体
一首。集见此事难知。元戎。保命等书。大抵医之用药。必本七方十剂。旋为增损。求合圣贤之旨。以自通变。今不得已而逐证具其方例。智者幸勿哂其拘执也。故附东垣先生立方本旨于后。可以求其旨趣为法。又如海藏云。凡治中风用药。止可扶持疾病。要收全功。火艾为良。内经言针法多于用药是也。其要并见针灸四书。资生等经。故不复赘云。
伤寒杂病殊非定。阴阳内外先明证。
阴证〕身静重。语无声。气难布息。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往来口与鼻中气冷。水浆不入。面上恶寒如刀刮。
阳证〕身动轻。语有声。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而能来。口与鼻中气皆热。
〔身表〕凉。知在阴经也。名曰阴证。
〔身表〕热。知在阳经也。名曰阳证。
伤风〕鼻中气出粗。合口不开。肺气通于天也。
伤食〕口无味。液不纳。鼻息气匀。脾气通于地也。
外伤〕一身尽热。先太阳也。从外而之内者。先无形也。
内伤〕手足不和。两胁俱热如火。先少阳也。从内而之外者。先有形也。
〔内外〕俱伤者。人迎气口俱盛。或举按皆实。大发表热而恶寒。腹不和而口多液。此内外俱伤也。凡诊则先扪手心背。手心热则内伤。手背热则外伤。次以脉别之。
证脉伤寒无所疑。攻里解表须详订。
〔表〕实。麻黄汤。虚。桂枝汤。○表里俱虚。汗之则愈。
腑脏之表。桂枝麻黄各半汤。
腑脏之里。芍药甘草附子汤
〔里〕实。大承气汤。虚四逆汤
〔中〕实。调胃承气汤。虚小建中汤。○表里俱实。下之则愈。
六腑之表。承气汤。五脏之里。承气抵当等汤。
〔表证当汗〕脉浮。宜急汗之。用麻黄汤。脉沉。宜缓汗之。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里证当下〕脉浮。宜缓下之。用小承气汤。脉沉。宜急下之。用大承气汤
三阳〕证。汗则当急而下当缓。
三阴〕证。汗则当缓而下当急。
热在表。黄芩。○寒在表。桂枝黄附子。
热在里。大黄。○寒在里。干姜。良姜。吴茱萸。附子。○伤寒中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如麻黄汤。太阳经表药也。五苓散。为太阳之里药也。六经皆有表里药也。因病有内外虚实邪气深浅不同。亦不能拘。而随病变为治也。如伤寒论方证及诸变病方。分见保命集中。
桂枝汤二十八证。方有一十四道。麻黄汤十证。方五道。葛根汤四证。方三道。青龙汤五证。方二道。茈胡二十证。方五道。承气汤一十七证。方三道。陷胸汤十二证。方三道。泻心汤九证。方五道。抵当汤六证。方三道。栀子汤五证。方二道。发黄四证。方三道。五苓十五证。方七道。干姜四逆十五证。方七道。云岐子云。大抵脉为人之司命。故以脉为主。多从脉而少从证也。举脉证交互二法。亦当临时消息。从标本之化为法可也。详见云岐子脉诀。
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桂枝汤岂应。
〔伤寒〕发汗之剂。各随经用之。如太阳麻黄汤。少阳小柴胡汤阳明葛根汤之类。止汗之剂。如太阴桂枝汤。少阴四逆汤之类。
〔杂病〕发汗之剂。随病用之。如风证续命汤。排风汤。风热防风通圣散痹气寒湿不换金正气散。五积散之类。更根据伤寒法各分经用之。则无犯禁逆之害矣。○止汗之剂。如二建汤。麦煎散。知母茯苓汤之类。阳证忽得脉候弦。急宜和解莫犯禁。
如伤寒少阳证。胁痛。往来寒热而呕。或咳而耳聋。脉尺寸俱弦者。忌发汗。忌利小便。忌下。宜小柴胡汤。渍形而汗解也。谓不可犯经禁。
阴证如见脉沉迟。正阳回阴当用意。
用正阳散。附子干姜之类。温之。或灸之。
脉病当分何一经。如渴便从所制例。
阳病渴。脉浮无汗者。用五苓散滑石之类。
阳明渴。脉长有汗者。白虎汤凉膈之类。
少阳渴。脉弦而呕者。小茈胡加栝蒌根之类。
太阴渴。脉细不欲饮。纵饮思汤不思水之类。
少阴渴。脉沉自利者。猪苓汤三黄汤之类。
厥阴渴。脉微引饮者。可少少与之。
结胸审用陷胸三。虚痞泻心分五剂。
伤寒心下硬满。状若柔。宜陷胸丸头痛项强反下之。心中懊。邪动于膈。故阳气内陷。心下结硬。手不可近。宜大陷胸汤。如心下按之痛。脉浮而滑。表证未罢。宜小陷胸汤
热痞用大黄黄连泻心汤。阴阳不和而痞。附子泻心汤阴盛阳虚而痞。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选而随证用之。非泻心之热。泻心之痞也。
四时腹痛证不同。海藏例其玄所秘。
中脘痛。太阴也。理中。建中。黄汤之类。
脐腹痛。少阴也。四逆。真武。附子汤之类。
少腹痛。厥阴也。当归四逆汤
重则正阳。回阳之类。
杂病腹痛。四物苦楝汤。酒煮当归。
丸增损当归丸导气汤之类。
四时腹痛。芍药甘草汤之类。
\r图\ps16a6.bmp\r如腹不满者加枣。若满者不加。犯病禁也。脾虚满。黄汤芍药停湿如中满勿食甘。二药用甘引至满所。脾实满。胃散苍术燥湿如大便秘实痞浓朴枳实如大便利虚痞芍药陈皮痞满燥实四证全。急治可施大承气。
太阳阳明。大承气汤。如大满。则胸腹胀满。状若合瓦。大实则不大便也。
痞满燥实四证备则用之。
少阳阳明。小承气汤。痞实满者用之。
正阳阳明。调胃承气汤。实而不满。腹中转失气。有燥屎。不大便而谵语燥实坚证见。可用仲景小承气汤。杂病同此。名三物浓朴汤。
大黄芒硝大实燥屎浮手足阳明大肠胃沉手足太阴肺脾痞大满枳实浓朴大柴胡汤。治表复有里。或脉浮。或头痛。或恶风。或恶寒。四证或有一二尚在者。过经不解是也。或谵语妄言。或直手扬视。皆里之急者也。欲汗之。则里证已急。欲下之。则表证仍在。故以小柴胡中药加味。调和三阳。使不犯三阳禁忌。以芍药下安太阴。令邪气不内。
以大黄去地道不通。以枳实去心下痞闷。或湿热自利蒸。表里证已急。通宜用之。
三焦寒热药所宜。湿温中暑法犹异。
上焦热栀子黄芩。上焦寒。陈皮浓朴藿香。中焦热黄连芍药。中焦寒。
白术干姜丁香。下焦热黄柏大黄。下焦寒。肉桂附子沉香。
有一身尽热有一身尽寒地骨皮泻肾火。总治热在外。地为阴。骨为里。皮为表。
牡丹皮治胞中火。无汗之骨蒸
知母泻肾火。有汗之骨蒸。
如平旦发热。热在行阳之分。肺气主之。故用白虎汤以泻气中之火。
如日晡潮热。热在行阴之分。肾气主之。故用地骨皮散以泻血中之火。
如泻各经火热。俱在主治本经气血之药。
(肺)气石膏血黄芩(肾)气知母血黄柏(肝)气柴胡血黄芩(心)气麦门冬血黄连(脾)气白芍药血生地黄(大肠)气连翘血大黄(小肠)气赤苓茯血木通(三焦)气连翘血地骨皮(胆)气连翘血柴胡(胃)气葛根血大黄(膀胱)气滑石血黄柏(心包络)气麦门冬血牡丹皮泻各经之寒。俱有主治本经气血之药。
(肝)气吴茱萸血当归(心)气桂心血当归(脾)气吴茱萸血当归(肺)气麻黄血干姜(肾)气细辛血黑附子(胆)气生姜血川芎(胃)气生姜血吴茱萸(大肠)气白芷血秦艽(小肠)气茴香血玄胡(三焦)气黑附子血川芎(膀胱)气麻黄血桂枝(心包络)气黑附子血川芎(上焦热)连翘饮子清神散凉膈散犀角地黄汤(中焦热)小承气汤洗心散调胃承气汤四顺清凉饮(下焦热)大承气汤石韦散八正散(上焦寒)桂附丸铁刷汤胡椒理中汤(中焦寒)二气丹大建中汤附子理中丸(下焦寒)还少丹天真丹八味丸(气分热)柴胡饮子白虎汤(血分热)清凉饮子桃仁承气汤(通治大热)三黄丸黄连解毒汤(气分寒)桂枝加芍汤人参新加汤桂枝加附汤(血分寒)巴戟丸神珠丹(通治大寒)大已寒丸四逆汤热蒸病有五蒸汤为主。随各证虚实加减用之。方见医垒元戎。
呕吐血出于胃实者犀角地黄虚者小建中加黄连衄涕血出于肺犀角升麻黄芩芍药紫参丹参生地黄咯唾血出于肾天门冬紫菀知母贝母熟地黄麦门冬桔梗远志痰涎血出于脾葛根黄黄连芍药沉香甘草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先血后便。此近血也。仲景赤小豆当归散等方。痔漏下血及便血。子和净固丸槐角丸
腑脏疟法汤液图。更有吐截亦可治。
心疟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桂枝加黄芩汤。
肝疟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四逆汤。通脉四逆汤。
脾疟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小建中汤。芍药甘草汤。
肺疟令人心寒。寒甚则热。间善惊如有见者。桂枝加芍药汤
肾疟令人洒洒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然。手足寒。桂枝加当归芍药汤
太阳证。令人腰痛头肿。寒从脊起。先寒后热。然热止。汗出难已。羌活加生地黄汤。
柴胡加桂汤
少阳证。令人身体解。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小柴胡汤。
阳明证。令人先寒洒淅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光火气乃怏然。桂枝二白虎一汤。黄芩芍药加桂枝汤。
太阴证。令人不药。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小建中汤。异功散
少阴证。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小柴胡加半夏汤。
厥阴证。令人腰痛。小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四物玄胡苦楝附子汤。
上以上皆各经解表和解之剂也。
治湿热燥脾之剂。宝监双解饮子局主常山饮易简七宝饮人参养胃汤严氏清脾汤三因四兽饮疟母之剂仲景鳖甲煎丸严氏鳖甲饮子消食疟之剂三因红丸子吐疟之剂常山饮藜芦散截疟之剂宣明辟邪丹辰砂丹宝鉴温脾散痰嗽从来本所殊。用药要知方各备。
风之嗽防风通圣散大人参半夏丸暑之嗽白虎汤洗心散凉膈散火之嗽黄连解毒汤三黄丸湿之嗽五苓散桂苓甘露饮白术丸燥之嗽木香葶苈散大黄连阿胶丸寒之嗽宁神散宁肺散桂枝汤痰气嗽二陈汤橘苏饮导痰汤四七汤肺热嗽而自汗人参清肺饮知母茯苓汤咳嗽素问论玄微。各随脏腑图汤液。
心嗽桔梗汤小肠失气芍药甘草汤肝嗽小柴胡汤胆呕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脾嗽升麻汤胃吐乌梅丸肺嗽麻黄汤大肠遗失赤石脂禹余粮汤桃花汤不止可用猪苓汤肾嗽麻黄附子细辛汤膀胱遗溺苓茯甘草汤久嗽不已。三焦受之。其状咳而腹满。不欲饮食。痰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痰饮有解表之剂大青龙汤参苏饮金沸草散治悬饮湿痰攻下之剂十枣汤三因控涎丹三花神丸治支饮胁满者金匮浓朴大黄汤吐剂。瓜蒂散。三圣散。稀涎散之类。并出三阳可吐药例。古今吐法。以病在头。或在胸中。但在上焦皆可用也。
治风痰之剂青州白丸子天南星丸玉壶丸水煮金花丸治热痰之剂小陷胸汤机要小黄丸人参半夏丸治寒痰之剂清肺消饮丸实鉴温胃丸温中化痰理气降痰之剂局方四七汤指迷茯苓丸降气坠痰温补之剂苏子降气汤降痰滋阴之剂金匮顺气丸中风风热与伤风。对证设施无不遂。
中风发表之剂宝鉴秦艽升麻汤金匮续命汤小续命汤排风汤攻里之剂机要三化汤子和搜风丸发表攻里之剂防风通圣散川芎石膏汤调血养气之剂大秦艽汤羌活愈风汤天麻丸理气之剂乌药顺气散八味顺气散理血之剂六合汤愈风汤通关透肌骨之剂至宝丹牛黄清心丸发明云。凡用丹剂者。为风入骨髓。不能得出。故用龙脑牛雄等。皆入骨髓透肌骨之剂。使风邪得以外出也。若中血脉中腑之病。初不宜用龙麝牛黄。恐引风入骨髓。如油入面。莫之能出。若中藏痰涎昏冒烦热者宜用之。下痰镇坠清神。
治痰通经去风之剂青州白丸子三生饮省风汤风热天麻散神芎散防风通圣散川芎石膏汤宣明仙术芎散伤风分六经用药。可谓发诸家之本末。如足太阳经用桂枝汤。足阳明用杏子汤。足少阳用柴胡加桂汤。足太阴用桂枝芍药汤。足少阴用桂附汤。足厥阴用八物汤。其方以桂枝三味。加以各经之药。皆是辛温解表之剂。与伤寒传变相似。此六方以尽其变也。
辛平解表之剂消风百解散川芎茶调散消风散辛凉解表之剂柴胡升麻汤辛温解表之剂小续命汤辛凉解表攻里之剂钱氏大青膏防风通圣散泄痢治之勿参差。升汗实肠分注利。
泄泻〕治湿之剂胃苓汤茯苓汤五苓散机要白术芍药汤治风之剂神术散胃风汤苍术防风汤机要防风芍药汤治热之剂局方戊己丸治暑之剂来复丹香薷饮桂苓甘露饮治寒之剂白术汤理中汤机要浆水散治风寒之剂本事曲芎丸止涩之剂仲景桃花汤实肠散真人养脏汤去积之剂本事温脾汤升发之剂东垣升阳除湿汤益胃升阳汤升阳除湿防风汤调补脾胃之剂钱氏白术散易简白术汤〔滞下诸痢〕治热之剂黄连阿胶丸芍药柏皮丸导滞汤仲景白头翁汤
Tags:《七方》 《十剂》 《中风》 《针法》 《针灸》 《杂病》 《阴证》 《中气》 《恶寒》 《阳证》 《伤风》 《肺气》 《伤食》 《脾气》 《外伤》 《太阳》 《内伤》 《少阳》 《人迎》 《表热》 《心热》 《背热》 《解表》 《麻黄汤》 《桂枝汤》 《表里》 《附子汤》 《承气汤》 《四逆汤》 《小建中汤》 《六腑》 《五脏》 《附子细辛汤》 《里证》 《缓下》 《小承气汤》 《大承气汤》 《三阳》 《三阴》 《五苓散》 《六经》 《虚实》 《邪气》 《陷胸汤》 《泻心》 《抵当汤》 《发黄》 《标本》 《无汗》 《柴胡汤》 《阳明》 《太阴》 《少阴》 《小续命汤》 《风热》 《防风通圣散》 《痹气》 《寒湿》 《五积》 《胁痛》 《寒热》 《小柴胡汤》 《阳病》 《白虎汤》 《猪苓汤》 《厥阴》 《结胸》 《大陷胸丸》 《头痛》 《项强》 《内陷》 《大陷胸汤》 《小陷胸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 《阴盛》 《半夏泻心汤》 《脐腹痛》 《少腹痛》 《当归四逆汤》 《四物苦楝汤》 《当归丸》 《导气》 《芍药甘草汤》 《中满》 《平胃散》 《燥湿》 《失气》 《谵语》 《大肠》 《大柴胡汤》 《恶风》 《过经》 《心下痞》 《三焦》 《湿温》 《中暑》 《骨蒸》 《发热》 《潮热》 《地骨皮散》 《经气》 《小肠》 《心包络》 《心血》 《凉膈散》 《地黄汤》 《洗心散》 《四顺清凉饮》 《八正散》 《理中汤》 《二气丹》 《大建中汤》 《附子理中丸》 《还少丹》 《天真丹》 《八味丸》 《柴胡饮》 《三黄丸》 《巴戟丸》 《大已寒丸》 《五蒸汤》 《呕吐》 《胃实》 《参丹》 《远血》 《近血》 《赤小豆》 《当归散》 《漏下》 《便血》 《净固丸》 《槐角丸》 《汤液》 《太息》 《善惊》 《芍药汤》 《腰脊痛》 《当归芍药汤》 《腰痛》 《柴胡加桂汤》 《异功散》 《腹满》 《小便不利》 《常山饮》 《七宝饮》 《养胃汤》 《三因》 《四兽饮》 《疟母》 《鳖甲煎》 《食疟》 《辟邪丹》 《辰砂丹》 《半夏丸》 《白术丸》 《阿胶丸》 《二陈汤》 《导痰汤》 《肺热》 《自汗》 《咳嗽》 《脏腑》 《桔梗汤》 《半夏生姜汤》 《升麻汤》 《乌梅丸》 《赤石脂禹余粮汤》 《桃花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遗溺》 《浮肿》 《气逆》 《痰饮》 《大青龙汤》 《参苏饮》 《悬饮》 《湿痰》 《十枣汤》 《支饮》 《大黄汤》 《瓜蒂散》 《白丸》 《南星丸》 《玉壶丸》 《小黄丸》 《寒痰》 《消饮丸》 《理气》 《茯苓丸》 《苏子降气汤》 《滋阴》 《秦艽升麻汤》 《三化汤》 《风丸》 《川芎石膏汤》 《大秦艽汤》 《愈风汤》 《天麻丸》 《八味顺气散》 《至宝丹》 《血脉》 《中腑》 《烦热》 《白丸子》 《八物汤》 《辛温解表》 《传变》 《百解散》 《茶调散》 《消风散》 《辛凉解表》 《柴胡升麻汤》 《大青膏》 《泄泻》 《胃苓汤》 《苍术防风汤》 《防风芍药汤》 《戊己丸》 《香薷饮》 《白术汤》 《风寒》 《养脏汤》 《温脾汤》 《除湿汤》 《益胃升阳汤》 《钱氏白术散》 《柏皮丸》 《导滞汤》 《白头翁汤》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之五\治法第五] 机要黄芩芍药汤 下一篇[卷之五\治法第五] 三阴三阳标本..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