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准绳·疡医-第114页-[卷之三\耳部(三)] 耳根毒_中药方集

TOP

 
证治准绳·疡医 - 第114页
[卷之三\耳部(三)] 耳根毒
】 【繁体
或问∶耳根结核何如?曰∶是名耳根毒。状如痰核,按之不动而微痛,属少阳胆经,兼三焦风热所致。用活命饮加升麻、柴胡,水酒煎服,或乌金散汗之。壮实者,一粒金丹下之;老弱者,黄内托散十宣散托之。一人劳倦,耳下肿,恶寒发热,头疼作渴,右脉大而软,当服补中益气汤。彼自用药发散,遂致呕吐,始信。予用六君子汤,更服补中益气汤而愈。大抵内伤荣卫失守,皮肤间无气滋养,则不任风寒胃气下陷,则阳火上冲,气喘发热头痛,脉大,此不足证也,误作外感表实而反泻之,宁免虚虚之祸。
东垣云∶内伤右脉大。外感左脉大。当以此别之。按∶左脉大属外感,此亦难凭,必须察形观色审证,参之以脉,乃得不误。丹溪治一老人,饥寒作劳,患头疼发热,恶寒骨节疼,无汗妄语,脉洪数而左甚,治以参、、归、术、陈皮、甘草,每帖加附子一片,五帖而愈。又一少年,九月间发热头痛,妄语大渴,形肥脉数大左甚,以参、术君,茯、芍臣,佐,附一片使,盖人肥而脉左大于右事急矣,非附则参、无捷效,五十帖大汗而愈。此皆左脉大,丹溪悉以内伤治之。若根据东垣认作外感,宁不杀人。一妇耳下肿痛,发寒热,与荆防败毒散四剂,表证悉退,以散肿溃坚汤数剂,肿消大半,再以神效栝蒌散四剂而平。一人肝经风热,耳下肿痛发热,脉浮数,以薄荷丹治之而消。一妇因怒,耳下肿痛,以荆防败毒散加连翘、黄芩,四剂而愈。尝治此旬日不消者,以益气血药及饮远志酒井效,无脓自消,有脓自溃。一妇因怒,耳下痛,头痛寒热,以荆防败毒加黄芩,表证悉退。但饮食少思,日晡发热。东垣云∶虽有虚热不可大攻,热去则寒起,遂以小柴胡加地骨皮、芎、归、苓、术、陈皮十余帖而愈。次年春复肿坚不溃,用八珍汤加香附、柴胡、地骨皮、桔梗,服至六七帖,以为延缓,仍服人参败毒散,热愈盛,又服流气饮则盗汗发热,口干食少,至秋复求诊视,气血虚极,辞之果殁。一人每怒耳下肿,或胁作痛,以小柴胡汤加青皮、红花、桃仁四剂而愈。一女性急好怒,耳下常肿痛,发寒热,肝脉弦急,投小柴胡加青皮、牛蒡子、荆芥、防风而寒热退,更以小柴胡汤对四物数剂而肿消。其父欲除病根,予谓∶肝内主藏血,外主荣筋。若恚怒气逆则伤肝,肝主筋,故筋蓄结而肿,须要自加调摄,庶可免患。否则肝迭受伤,不能藏血,血虚则难瘥矣。后不戒,果结三核,屡用追蚀,不敛而殁。一人远途劳倦,发热,脉大无力,耳下患肿,此劳损也,宜补中益气、养荣汤,自然热退肿消。彼不听,服降火药及必效散,果吐泻不食而死。夫劳倦损气,气衰则火旺,火乘脾土,故倦怠而热,此元气伤也。丹溪曰∶宜补形气,调经脉,其疮自消,不可汗下。若不详脉症。经络受病之异。
而辄用峻厉之剂,鲜不危矣。
Tags:《痰核》 《三焦》 《风热》 《一粒金》 《内托散》 《十宣散》 《劳倦》 《恶寒》 《发热》 《补中益气汤》 《呕吐》 《君子汤》 《内伤》 《风寒》 《胃气》 《下陷》 《气喘》 《头痛》 《外感》 《无汗》 《大汗》 《寒热》 《败毒散》 《散肿溃坚汤》 《薄荷丹》 《虚热》 《八珍汤》 《盗汗》 《血虚》 《柴胡汤》 《小柴胡汤》 《气逆》 《肝主筋》 《必效散》 《经脉》 《经络》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之三\耳部(三)] 耳后疽(参.. 下一篇[卷之三\耳部(三)] 耳内疮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