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针灸-第35页-[卷二\针灸门] 诸阳受气于四肢诸阴受气于五脏论_中药方集
 
普济方·针灸 - 第35页
[卷二\针灸门] 诸阳受气于四肢诸阴受气于五脏论
】 【繁体
黄帝针经云。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乎终始。五脏为记。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肢。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五腑为阳。
足之三阳(胃胆、膀胱之经)。从元气上至目(从九泉之下至卯。在人身为目之二。皆从地出至卯也)。自子至卯一十二度半。
手之三阳(三焦大肠小肠之经)。上走手表(自开目时。始行阳道二十五度。此一十二度半)。自卯至午一十二度半。
手之三阴(肺、心、心包络兼之)。从手下走入腹中(自阳脏也。阳受气于四肢。自天下降行秋令。是血领诸气。乃秋自天外也)。自午至酉一十二度半。
足之三阴(脾、肾、肝之经)。元气从腹下走至足。自酉至子一十二度半。
此诸阳脏之气。受领天上。阳入于地。藏道。行冬令。入于地中。满溢不能容。地之用及天之体。左迁。上走出天。阴气上天。寒凉是也。故曰。地以阳杀阴藏。此之谓也。到此之际。阴领着阳行。便是阴血先行。阳气后行。故曰。寒胜则浮。乃阴之盛气受于腹(一十二度半)。故曰。诸阳受气于四肢。诸阴受气于五脏。此之谓也。
以上论天元真气。一昼夜五十度周于身。一刻行八丈一尺。一百三十五息。二刻转一周天。
二百七十息。行一十六丈二尺。乃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也。非经血经水者也。
十二经水左迁。元气右迁。上上下下。无有终始。
夫天真元气者。迁推。以五味营气谷气又为阳气。又为少阳之气奉滋养者也。经云。
三阴上奉之者、此也。
Tags:《五脏》 《三阳》 《三焦》 《大肠》 《小肠》 《三阴》 《心包络》 《阳脏》 《寒胜则浮》 《经水》 《五味》 《营气》 《谷气》 《少阳》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二\针灸门] 六节藏象论 下一篇[卷二\针灸门] 诸病在阴在阳并用..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