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素难要旨-第47页-[卷二上\《灵》、《素》] 二十六、五脏病刺_中药方集
 
针灸素难要旨 - 第47页
[卷二上\《灵》、《素》] 二十六、五脏病刺
】 【繁体
肝病者两胁下满引小腹,令人善怒,虚则目KTKT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少阳气逆头痛耳聋不聪,取血者,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中血者。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取其经太阳阳明少阴血者。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冷,阴股膝脾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俱当泻,取之下俞。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下俞。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跷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与上,四肢争张,气满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心,厥气留薄,发为自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观其应而知五脏之害。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盲之原出于脖,脖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
Tags:《善怒》 《善恐》 《厥阴》 《少阳》 《气逆》 《头痛》 《少阴》 《太阳》 《身重》 《肉痿》 《腹满》 《肠鸣》 《飧泄》 《阳明》 《肺病》 《背痛》 《少气》 《太阴》 《小腹痛》 《阳脏》 《表里》 《厥气》 《阴脏》 《五脉》 《胃气》 《三阴》 《经络》 《自汗》 《五脏》 《气味》 《六腑》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二上\《灵》、《素》] 二十七.. 下一篇[卷二上\《灵》、《素》] 二十五..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