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灯续焰-第86页-[卷六] 三消脉证第五十五_中药方集

TOP

 
医灯续焰 - 第86页
[卷六] 三消脉证第五十五
】 【繁体
三消之脉,浮大者生。细小微涩,形脱可惊。
三消者,上中下也。渴而多饮为上消。《素问》气厥论谓之膈消。(宜金匮猪苓汤、人参白虎汤、子和加减三黄丸凉膈散酒煮黄连丸六一散之类。)消谷善饥中消。《素问》脉要精微论谓之消中。(宜酒煮黄连丸、大黄黄连泻心汤、山栀、黄连之类。)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素问》气厥论谓之肺消。饮一溲二,后人又谓之肾消。(宜六味丸、固本丸、知柏八味丸之类。)娄全善亦云∶肾消者,饮一溲二。其溲如膏油,即膈消、消中之传变。总不外火烁真阴,津液燥竭。自古论之者多矣,惟刘河间、张戴人二论,辞义畅达,最为中綮。兹录于下。
河间曰∶五脏六腑四肢,皆禀气于脾胃。行其津液,以濡润养之。然消渴之病,本湿寒之阴气极衰,燥热之阳气太盛故也。治当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
除肠胃燥热之甚,济身中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和而不涩。则病自已矣。况消渴者,因饮食服饵之失宜,肠胃干涸,而气不得宣平;或精神过违其度而耗乱之;或因大病,阴气损而血液衰,虚阳悍,而燥热郁甚之所成也。若饮水多而小便多,名曰消渴。若饮食多,不甚渴,小便数而消瘦者,名曰消中。若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肾消。一皆以燥热太甚,三焦肠胃之腠理,怫郁结滞,致密壅滞,复多饮于中,终不能浸润于外,荣养百骸,故渴不止,小便多出或数溲也。戴人之论,则曰火能消物,燔木则为炭,燔金则为液,燔石则为灰,煎海水则为盐,鼎水则干。人之心肾为君火,三焦胆为相火。得其平,则烹炼饮食,糟粕去焉。不得其平,则燔灼脏腑,而津液耗焉。夫心火甚于上,为膈膜之消;甚于中,为肠胃之消;甚于下,为膏液之消;甚于外,为肌肉之消。上甚不已,则消及于肺。中甚不已,则消及于脾。下甚不已,则消及于肝肾。外甚不已,则消及于筋骨。四脏皆消尽,则心始自焚而死矣。故知消渴一证,调之而不下,则小润小濡,固不能杀炎上之势。下之而不调,亦旋饮旋消,终不能沃膈膜之干。
下之调之,而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则病已而复作。能从此三者,消渴亦不足忧矣。二公此论消渴之因证,可谓既明且悉,不烦再解。但其脉浮大者,尚属弥漫宽散。前河间云∶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和而不涩,则病自已矣。然非弥漫宽散之气机,不能得此不结、不枯、不涩之病机耳。故云浮大者生。
若脉细小浮涩,则气血之虚衰枯槁,不言可知。再加身体瘦悴,是谓形脱。即戴人所云木为炭、金为液、石为灰、水为盐、鼎水干之义。形气两败,岂直可惊已哉。
Tags:《三消》 《上消》 《气厥》 《猪苓汤》 《白虎汤》 《加减三黄丸》 《凉膈散》 《酒煮黄连丸》 《六一散》 《消谷善饥》 《中消》 《消中》 《下消》 《固本丸》 《八味丸》 《传变》 《津液》 《五脏》 《六腑》 《精神》 《热郁》 《消瘦》 《三焦》 《腠理》 《百骸》 《君火》 《相火》 《脏腑》 《气机》 《病机》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六\三消脉证第五十五] 附方 下一篇[卷六\精浊脉证第五十四] 附方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