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临证医案-第15页-[卷之三] 噎膈反胃门_中药方集
 
王旭高临证医案 - 第15页
[卷之三] 噎膈反胃门
】 【繁体
王痰隔中焦,食入脘痛,口沃清水,呕吐粘痰。大便坚结,肠液枯也。时多空嗳,胃失降也。拟化痰和胃,降气润肠法。
旋复花(盐水炒)代赭石杏仁半夏橘红栝蒌皮瓦楞子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姜汁地栗汁胡气郁中焦,得食则呕,已延匝月,虑成膈证。
川连(吴萸炒)白术半夏藿香陈皮焦六曲香附茯苓郁金白蔻仁张营阴虚,故内热少寐。气火逆,故咽喉哽塞。拟四物以养其阴,四七以理其气。
大生地(砂仁拌)苏梗茯苓当归川朴北沙参白芍半夏枣仁姜竹茹枇杷叶陈营虚火亢,胃枯食噎。心膈至咽,如火之焚,有时呱呱作声,此气火郁结使然也。病关情志,非徒药饵可瘳,宜自怡悦,庶几可延。
旋复花代赭石沙参黑山栀茯苓川贝焦六曲麦冬杏仁竹茹枇杷叶复气火上逆,咽喉不利,胸痛食噎,膈症已成。况年逾六旬,长斋三十载,胃液枯槁,欲求濡润胃阴,饮食无碍,还望怡情自适。
前方加西洋参、半夏。
丁脉形弦硬。春令见此,是即但弦无胃。纳食哽痛,大便坚燥,已见木火亢逆,胃汁肠液干枯,治之不易。
旋复花杏仁火麻仁桃仁苏子青果荸荠芦根复前方润燥以舒郁结,今拟下气化痰之剂。
麦冬半夏杏仁橘红川贝茯苓竹茹芦根荸荠海蜇枇杷叶渊按∶两方清润可喜,洵属名家。
秦痰气阻于胸中,故痰多而胸闷,纳食或呕,两太阳胀痛。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久延不已,恐成膈症。
半夏橘红赤苓吴萸汁炒川连党参泽泻藿香旋复花枳壳川贝蔻仁肉桂大腹皮冬术生姜来复丹一钱,药汁送下。
陈丧子悲伤,气逆发厥,左脉沉数不利,是肝之气郁,血少不泽也。右关及寸滑搏,为痰为火,肺胃之气失降,肝木之火上逆,将水谷津液蒸酿为痰,阻塞气道,故咽喉胸膈若有阻碍,纳食有时呕噎也。夫五志过极,多从火化,哭泣无泪,目涩昏花,皆属阳亢而阴不上承。目前治法,不外顺气降火,复入清金平木。
苏子茯苓半夏枳实杏仁川贝竹茹沙参橘红麦冬海蜇荸荠此方系四七、温胆、麦冬三汤加减,降气化痰,生津和胃。病起肝及肺胃,当从肺肝胃为主。
七情郁结,痰气凝聚。胸膈不利,时或呕逆。症将半载,脾胃大虚。前用四七、二陈,降气化痰,今参入理中,兼培中土,当顾本也。
四七汤合二陈汤理中汤加丁香、木香、蔻仁。
徐气郁于胸为膈,气滞于腹为臌。饮食不纳,形肉顿瘦。
阴气凝聚,阳气没。脉细如丝。姑与培土、通阳、化气一法。
党参肉桂白术大腹皮熟附子泽泻茯苓来复丹渊按∶伤胃则膈,伤脾则臌。膈多郁火,臌多阳衰。肺金治节不行,肝木起而克贼。
周胸痛吐清水,自幼酒湿蕴蓄胃中,阳气不宣,浊气凝聚。
遽述前年又得暴喘上气额汗淋漓,发作数次。今又增心嘈若饥,此皆胃病。用小半夏汤
半夏茯苓陈皮竹茹生姜渊按∶暴喘额汗,肺肾亦病,不独胃也。
复停饮生痰,呕吐酸水,胸中板痛。前用小半夏汤,所以蠲其饮也。今风邪伤肺,咳嗽内热。拟金沸草散宣风降气,仍寓祛痰蠲饮,肺胃兼治之方。
金沸草半夏陈皮茯苓款冬花杏仁荆芥前胡竹茹枇杷叶赵气水郁结成痰,咽噎碍食,食入辄呕清水米粒。病在胃之上脘。降气化痰之药,须择不燥者为宜。
栝蒌仁半夏曲川贝橘红丁香蛤壳(青黛三分,同研包)白蜜枇杷叶竹茹芦根生姜汁(冲服)复诸逆冲上,皆属于火。食入即吐是有火也。
川连半夏苏梗制大黄竹茹枇杷叶渊按∶《内经》病机十九条,都有不尽然者,注者不敢违背,随文敷衍,贻误后学。其实是是非非,明眼自能别白。即如诸逆冲上之证,不属于火者甚多,未可一概论也。读经者知之。
胃阳虚则水饮停,脾阳虚则谷不化。腹中漉漉,胸胁胀满,纳食辄呕酸水清涎,或嗳腐气。
法以温导,崇土利水。
炮姜陈皮苍术半夏熟附子白术党参泽泻枳实栝蒌仁蔻仁谷芽沈食下则饱胀,作酸呕吐,病属反胃。胃脉浮按则紧,沉按则弦。弦者木侮土,紧者寒在中。
党参干姜半夏陈皮茯苓丁香焦六曲荜茇蔻仁陈香橼许吐血呃逆,迄今一月。舌白腻,右脉沉滑,左脉细弱。其呃之气自少腹上冲,乃瘀血挟痰浊阻于肺胃之络,下焦冲脉相火上逆,鼓动其痰,则呃作矣。酌方必有济,幸勿躁急为嘱。
半夏茯苓陈皮当归郁金丁香柿蒂姜汁藕汁水红花子东垣滋肾丸一钱,陈皮、生姜泡汤下。阴寒呃者用肉桂五分,坎二条,沉香六分,分两服。
渊按∶所谓气呃、痰呃是也。与虚寒不同。
某疟后痰气阻滞胃脘,清阳不升。作呃,纳食辄呕,防成膈症。且与仲景化痰镇逆再商。
旋复花代赭石淡干姜法半夏赤苓制香附丁香柿蒂秦纳食辄呕清水涎沫米粒,病在胃也。曾经从高坠下,胁肋肩膊时痛,是兼有瘀伤留于肺胃之络,故呕有臭气。拟化瘀和胃,降逆止呕为治。
旋复花归须广郁金杏仁半夏炒丹皮茯苓焦楂肉橘红蔻仁渊按∶佐韭、姜、藕三汁更妙。
复止呕必以和胃,气升必须降纳。
半夏茯苓白术蔻仁藿香陈皮老桂木神曲干姜沉香伏龙肝李寒热咳嗽,一载有余,咳痰带血。饮食沃噎,胸膈阻窒,又成噎膈。此必兼挟气郁而成。今且和胃降气,冀其血止噎减为妙。
旋复花半夏杏仁丹皮橘红茯苓郁金栝蒌霜蔻仁竹茹枇杷叶陈卒然心痛,纳食哽塞,粥饮犹可。此心气郁结,防变膈证。
栝蒌仁薤白头旋复花川贝母茯神半夏桔梗远志肉竹茹朱脉滑大,食入哽噎不下,舌腻,此属痰膈,大肠燥火凝结。拟清痰火,佐以宣通。
旋复花麦冬六神曲黑山栀赤苓半夏豆豉陈皮杏仁竹茹海蜇荸荠枇杷叶吴情志郁结,阳明津液内枯,少阴之气上逆。少腹气上冲咽,咽喉觉胀,纳食哽噎。拟温养津液,以降浊阴之气。
旋复花代赭石苁蓉干枸杞子橘红茯苓川贝半夏沉香鸡冠地栗盛气郁痰凝,胸中失旷,背寒脊痛,纳少哽噎。甚则吐出。膈症之根。
旋复花桂枝栝蒌皮杏仁竹茹代赭石薤白头半夏茯苓又诸恙仍然,痰稍易出。
桂枝栝蒌皮干姜薤白头陈皮杏仁旋复花生鹿角竹茹枇杷叶又服温通阳气之药,呕出寒痰甚多,未始不美,惟纳食哽噎之势未除。仍以温通,再观动静。
川熟附桂枝薤白头半夏陈皮杏仁桃仁栝蒌仁姜汁韭菜根汁又上焦吐者从乎气,中焦吐者因乎积。此纳食哽噎,少顷则吐出数口,且多清水粘痰,是有痰积在中焦也。然究属膈症之根。
川熟附半夏瓦楞子陈皮苏子莱菔子旋复花白芥子桃仁荜茇高坤土阳微湿胜,腹中不和。用平胃、理中合剂
胃散合理中汤。加延胡者,因有瘀凝也。
某叠进温中运湿,腹中呱呱有声,朝食则安,暮食则滞,卧则筋惕肉,时吐酸水。中土阳微,下焦阴浊之气上逆,病属反胃。温中不效,法当益火之源,舍时从症,用茅术附子理中合真武法。
附子理中加茯苓、陈皮、生姜。
渊按∶水谷不化精微而生酸痰,肝木失于濡润,筋惕肉,是肝有燥火也。徒事温燥无益。
张胃汁干枯,肠脂燥涸,上焦饮食尽生为痰,不生津血。纳食则吐,痰随吐出。膈症之根渐深,高年静养为宜。
鲜苁蓉(一两)青盐半夏(三钱)茯苓当归陈皮沉香枳壳又津枯气结噎膈,苁蓉丸是主方。
照前方加炒香柏子仁、陈海蛰、地栗。每日用柿饼一枚,饭上蒸软,随意嚼咽。
盛背为阳位,心为阳脏。心之下,胃之上也。痰饮窃踞于胃之上口,则心阳失其清旷,而背常恶寒,纳食哽噎,是为膈症之根。盖痰饮为阴以碍阳故也。
熟附子桂枝杏仁神曲薤白头栝蒌皮旋复花蔻仁豆豉丁香竹茹枇杷叶渊按∶温中化饮,降逆润肠,不失古人法度。惟豆豉一味不解是何意思。
孔先曾呕血,胃中空虚,寒饮停留,阳气不通,水谷不化,食入呕吐酸水,谷食随之而出。脉细肢寒,阳微已甚。证成翻胃,虑延脾败难治。
熟附子干姜丁香橘饼苁蓉干九香虫二陈汤(其中甘草炙黑)渊按∶噎膈反胃从呕血而起者甚多。盖血虽阴物,多呕则胃阳伤而不复,不能运水谷而化精微,失其顺下之职,始则病反胃,久则肠液枯槁而为膈证矣。
严噎膈、反胃,胃脘之病也。上焦主纳,中焦司运,能纳而不能运,故复吐出。朝食暮吐,责其下焦无阳。拟化上焦之痰,运中焦之气,益下焦之火,俾得三焦各司其权,而水谷熟腐,自无反出之恙。然不易矣。
旋复花代赭石熟附子茯苓枳壳沉香半夏新会皮益智仁淡苁蓉地栗陈鸡冠海蛰仁渊曰∶噎膈证,昔张鸡峰谓神思问病,而有不尽然者。过于谋虑忧思,脾阴伤而肝火起,固有是证。
而得之呕血过多,或餐凉食冷者不少,是皆脾胃阳伤也。胃阳伤则不化而失其顺降,脾阳伤则不运而失其升腾,饮食到胃,精微不化气血津液而变酸水痰涎。中土既失温和松燥,肝胆失其条达,郁结不舒,横克脾胃,气结而为痛,逆升而为吐,将稼穑甘味化为木火酸苦之味呕出,胸膈稍快。明日再积再呕,久之中焦之气日伤,津液日竭,胃管之口缩小,纳食哽嗌作痛。胃气既失顺降,二肠自少灌溉,渣滓留滞不行,加以肝胆郁结之火日加煽灼,大便自然燥而不通,甚至经旬始通。通下如羊矢黑粒者,不可治矣。夫噎膈固属难治,而古人治此者亦少精妙之方。云岐子九方,劫霸攻克,固不足道。《局方》过于香燥。近惟喻嘉言黄连汤进退之议,深中窍要。此外如丹溪五汁安中饮左金丸等,尚可取法。若大便不通,断不可以硝、黄硬下。要知阳明气降,始二肠津液流润,不通自通矣。若夫反胃,即噎膈之根。古人谓食不得入是有火,食入反出是无火。盖肝胆相火,郁于胸中,清旷之地,变为燎原之场,胃口被灼,气不得降,致食不能下。
此不独噎膈,噤口痢亦是此意。若噎膈证如此,则五液被焚,不可为矣。至食入反出,虽属无火,乃中宫失温运之职,升降不灵,木火更从而为患,与火不生土,土虚阳衰之无火大异,未可以温燥从事。仲景论胸中有寒,丹田有热,与此相近。喻氏黄连汤,即仿其意为之进退。
治此者能想明孰寒孰热、孰虚孰实,得其机巧,则为良工矣。
Tags:《呕吐》 《化痰》 《白芥子》 《气郁》 《阴虚》 《火逆》 《咽喉》 《虚火》 《胸痛》 《胃阴》 《润燥》 《下气》 《胸闷》 《太阳》 《清气》 《浊气》 《气逆》 《津液》 《五志》 《气化》 《生津》 《七情》 《二陈汤》 《理中汤》 《气滞》 《培土》 《郁火》 《上气》 《额汗》 《小半夏汤》 《咳嗽》 《半夏曲》 《冲服》 《病机》 《胃阳》 《水饮》 《脾阳》 《嗳腐》 《反胃》 《吐血》 《呃逆》 《冲脉》 《相火》 《虚寒》 《寒热》 《咳痰》 《噎膈》 《仁丹》 《心气》 《大肠》 《燥火》 《痰火》 《六神曲》 《阳明》 《少阴》 《寒痰》 《痰积》 《合剂》 《平胃散》 《温燥》 《苁蓉丸》 《阳脏》 《痰饮》 《心阳》 《恶寒》 《呕血》 《香橘饼》 《上焦主纳》 《三焦》 《脾阴》 《肝火》 《胃气》 《少精》 《黄连汤》 《五汁安中饮》 《左金丸》 《噤口痢》 《丹田》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之三] 三消门 下一篇[卷之三] 脘腹痛门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