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方集解-第76页-[攻里之剂第四] 大陷胸汤_中药方集
 
医方集解 - 第76页
[攻里之剂第四] 大陷胸汤
】 【繁体
(仲景)治伤寒下之早,表邪入里,心下满而硬痛,或重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渴,日晡潮热,从心至小腹硬满,痛不可近;或无大热,但头微汗出,脉沉,为水结胸。(按之硬痛又次重汗饮结久不结胸阳误下发于阳曰∶发嘉言曰发阴,言以寒是阴证于内者经而下下或边寒药,胁肋胀胁满多巴豆苦辛大黄(二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为末。先煮大黄,去渣;内芒硝,煮一二沸,此足太阳药也。表邪入里,结于高位,以致三焦俱实,手不可近,证为危急,非常药所能平。故至峻,而有起死之功(《准绳》曰∶邪结胸中,处至高之分,宜若可吐;然邪气与胸中阳气相结,不能分解,壅于心下,为硬为痛,非虚烦膈实者所可同,故须攻下之。低者举之,高者陷之,以平为正,故曰陷胸也。经又曰∶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陷胸汤主之。朱丹溪曰∶太阳病在表而攻里,可谓虚矣。原文曰∶太阳病脉浮而动数,今得误下,动数变迟矣。又曰∶胃中空虚。又曰短气躁烦,虚之甚矣,借曰阳气内陷,心下因硬,而可迅攻之乎。岂陷胸之力,反缓于承气,一下再下,宁不畏其虚乎。前文曰∶结胸脉浮大者,下之死,又曰∶结胸证悉具,烦躁者死,今曰脉浮,又曰烦躁,大陷胸果可用乎。若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者,当以栀子豉汤吐去胸中之邪。陶节庵曰∶结胸乃下早而成,未曾经下者,非结胸也,乃表邪传入胸中,证虽满闷,尚为在表,正属少阳部分,半表半里之间,只须小柴胡加枳桔以治,未效则以小柴胡对小陷胸一服豁然。若因下早而成者,方用陷胸汤,以分浅深,从缓治之,不宜太峻。上焦乃清道至高之分,过下则伤元气也。崔行功曰∶伤寒结胸欲绝,心膈高起,手不可近,用大陷胸汤。不瘥者,此下后虚逆,气已不理,毒复上攻,当用枳实理中丸,先理其气,次调诸疾,用之如神。《活人》云∶误下未成结胸者,急频与理中汤,自然解了,盖理中治中焦故也。胃中虽和,伤寒未退者,宜侯日数足,却以承气再下之,盖前药之下未是也。其水结胸者,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小柴胡去枣加牡蛎主之;又有血结胸证,手不可近,漱水不欲咽,善妄如狂,大便黑,小便利,宜犀角地黄汤
刘心山曰∶结胸痞满,多由痰饮凝结心胸,故陷胸、泻心用甘遂、半夏、栝蒌、枳实、旋复之类,皆为
Tags:《寒下》 《表邪》 《心下满》 《潮热》 《结胸》 《误下》 《阴证》 《太阳》 《三焦》 《邪气》 《阳病》 《头痛》 《发热》 《盗汗》 《恶寒》 《短气》 《内陷》 《大陷胸汤》 《太阳病》 《病脉》 《烦躁》 《豉汤》 《少阳》 《半表半里》 《寒结》 《理中丸》 《理中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 《血结胸》 《地黄汤》 《痰饮》 《泻心》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攻里之剂第四] 小陷胸汤 下一篇[攻里之剂第四] 桃仁承气汤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