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圣惠方-第10页-[卷第一] 分别脉病形状_中药方集
 
太平圣惠方 - 第10页
[卷第一] 分别脉病形状
】 【繁体
凡诊脉。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缓急。脉之。皆如其人形性则吉。反之者则凶。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理。短则气病。数则心烦。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
短而急者病在上。长而缓者病在下。弦而沉者病在内。浮而洪者病在外。滑而微浮病在肺。
脉诸下脉与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弦小紧者。可下之。弦迟者。宜温药。紧数者。
可发汗。
寸口脉浮大而疾者。名曰阳中之阳。病苦烦满。身热。头痛。腹中热。
寸口脉沉细者。名曰阳中之阴。病苦悲伤不乐。恶闻人声。少气。时时汗出。阴气不通两臂不举。
尺脉沉细。名曰阴中之阴。苦两胫酸疼。不能久立。阴气衰。小便余沥。阴下湿痒。
尺寸脉牢而长。关中无。此为阴干阳。苦两胫重。小腹引腰痛
寸口脉壮大。尺中无。此为阳干阴。苦腰背痛。阴中伤。足胫寒。
尺脉浮而大。为阳干阴。苦小腹痛满。不能溺。溺即阴中痛。大便亦然。寸口脉紧者中风。风攻头痛。
夫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初持脉如躁之状。久久按之细而牢。苦腰腹相引痛。不能食。足胫重。
脉来乍大乍小。乍短乍长。为祸祟。脉来但实者。为心劳。脉来洪大袅袅者。祸祟。寸口脉脉来者。
脉来脉入有积聚。击痛。脉沉而细。下焦寒。小便数。苦痛。下重痢。脉滑而浮散者。有风。脉短而滑者。病酒。脉紧而滑者。吐逆。脉迟而缓者。脾胃有寒。脉弦而钩。胁下如刀刺。状如飞尸。至困而不死。脉沉而迟。腹藏有冷病。脉浮而细滑。伤于寒饮。脉沉而数。其人中水。冬时不治自愈。脉滑者。阳气盛。脉微而紧者。有寒。脉涩细而紧者。痹病。脉沉而滑。
为下重。背膂痛。脉短而数。心痛必烦。脉紧而数。寒热俱发。必当下之乃愈。脉微弱者。
有寒。少气。脉实紧者。胃中有寒。苦不能食。时时利者。当难治。脉弦而紧。胁下痛。脉大细滑。中有短气。脉微小者。血气俱少。脉涩者。少血多气。脉滑者。多血少气。脉大者。
气血俱多。两手脉前部阳绝者。苦心下寒。口中热。脉洪大紧急。病在外。苦头痛。发痈肿。脉细小紧急。病在中。寒疝。瘕积聚。腹中痛。脉浮大。中风。头重鼻塞。脉微浮。秋吉冬病。脉来疾者为热。迟者为寒。滑为鬼疰。弦为切痛。脉沉重而直前绝者。病血在腹间。
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症。脉沉而急。病伤暑暴发虚热。脉来中散绝者。病渴。脉沉重。前不至寸口。徘徊绝者。病在肌肉遁尸。脉累累如贯珠不前至。有风寒大肠。伏留不去。脉来累累而止。不至寸口。软者结热在小肠膜中。伏留不去。脉微。即阳气不足。沾热汗出。凡无阳即厥。无阴即呕。阳微不能呼。阴微不能吸。呼吸不足。胸中气促。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阳邪来。见浮洪。阴邪来。见沉细。水谷来。见实坚。浮而滑者宿食。洪大伤寒热病。弦小者寒癖。浮滑之脉速疾者。食不消。脾不磨也。关脉坚而滑者。蛔(音回)虫也。尺脉沉滑者。寸白虫也。
三部或至或不至。冷气在胃中。故令脉不通也。脉紧而急者。为遁尸。脉紧而长过寸口者。
疰病。关脉浮。积热在胃中。尺脉浮者。客热在下焦。
诸浮。诸紧。诸弦。诸沉。诸涩。诸滑。若在寸口。膈以上病。若在关上。胃以下病。
若在之所关为
Tags:《血之府》 《心烦》 《气胀》 《寸口》 《头痛》 《少气》 《腰痛》 《背痛》 《小腹痛》 《中风》 《心劳》 《人中》 《寒热》 《短气》 《阳绝》 《寒疝》 《头重》 《鼻塞》 《伤暑》 《虚热》 《风寒》 《大肠》 《小肠》 《热汗》 《中气》 《阳邪》 《阴邪》 《宿食》 《热病》 《寸白虫》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第一] 平寸口脉法 下一篇[卷第一] 辨脉形状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