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甲乙经-第页-[卷六] 五味所宜五脏生病大论第九_中药方集

TOP

 
针灸甲乙经
[卷六] 五味所宜五脏生病大论第九
】 【繁体
黄帝问曰∶谷气五味,其入脏分别奈何?岐伯对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故谷味酸,先走肝。《九卷》又曰∶酸入胃,其气涩(一作涩以收),不能出入。不出则留于胃中,胃中和温,则下注于膀胱之胞,膀胱之胞薄以软,得酸则缩绻,约而不能,水道不行,故癃。阴者,积筋之所终聚也,故酸入胃而走于筋。《素问》曰∶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其义相顺。又曰∶肝欲辛,多食酸,由肉胝而唇揭。谓木胜土也。(木辛与《九卷》义错。《素问》肝欲辛作欲酸。)苦先走心。《九卷》又曰∶苦入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下脘者,三焦之路,皆闭而不通,故气变呕也。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胃而走骨,入而复出,必黧疏,是知其走骨也。水火相既,骨气通于心也。《素问》曰∶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其义相顺。又曰∶心欲酸,食苦则皮槁而毛拔。谓火胜金也。(火酸与《九卷》义错)甘先走脾。《九卷》又曰∶甘入脾,其气弱少,不能上至上焦,而与谷俱留于胃中。甘者,令人柔润也。胃柔则缓,缓则虫动,虫动则令人心闷。其气通于皮,故曰甘走皮。皮者,肉之余。盖皮虽属肺,与肉连体,故甘润肌肉并皮也。《素问》曰∶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其义相顺。又曰∶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谓土胜水也。(与《九卷》不错。)辛先走肺。《九卷》又曰∶辛入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诸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至营卫,营卫不时受之,久留于心下,故洞(一作)心。辛者,与气俱行,故辛入胃,则与汗俱出矣,(《千金》云∶辛入胃而走气,与气俱出,故气盛)。《素问》曰∶(肺欲苦与《九卷》义错)咸先走肾。《九卷》又曰∶咸入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诸脉。脉者,血之所走也。血与咸相得则血(一作凝,下同),血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干而善渴。
血脉者,中焦之路,故咸入而走血矣。肾合三焦,血脉虽属肝心,而为中焦之道,故咸入而走血也。《素问》曰∶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其义相顺。又曰∶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谓水胜火也。(虽俱言血脉,其义不同)。谷气营卫俱行,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糟粕以次传下。曰∶营卫俱行奈何?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焦,行于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名曰气海,出于肺,循于喉咙,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而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曰∶谷之五味可得闻乎?曰∶五谷∶粳米甘,麻(《素问》作小豆)酸,大豆咸,小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肉甘,犬肉酸,豕肉咸,羊肉苦,鸡肉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五色∶黄宜甘,青宜酸,黑宜咸,赤宜苦,白宜辛。脾病者,宜食粳米、牛肉、枣、葵,甘者入脾用之。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苦者,入心用之。肾病者,宜食大豆、豕肉、栗、藿。咸者,入肾用之。
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辛者,入肺用之。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酸者,入肝用之。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
肝,足厥阴少阳主治。肝苦急,食甘以缓之。心,手少阴太阳主治。心苦缓,急食咸以收,急。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此五味者,各有所利,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肺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KTKT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血者,气逆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又曰∶徇蒙招尤目瞑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两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素问》舌下血者),其变病,刺中血者。
又,过在手巨阳、少阴。)脾病者,身重善饥,肌肉痿,足不收,行善螈,脚下痛。虚则腹胀,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又曰∶腹满胀,支满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
肝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挛,髀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喉咙干。取其经手太阴、足太阳外厥阴内少阴血者,又曰∶咳嗽上气,病(《素问》作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
肾病者,腹大胫肿痛,咳喘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肠小肠(《素问》作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又曰∶头痛癫疾,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阴、太阳,甚则入肾。
Tags:《谷气》 《五味》 《五脏》 《六腑》 《五谷》 《三焦》 《骨痛》 《舌干》 《血脉》 《津液》 《大气》 《气海》 《喉咙》 《精气》 《五色》 《肺病》 《厥阴》 《少阳》 《少阴》 《太阳》 《毒药攻邪》 《气味》 《善怒》 《善恐》 《气逆》 《头痛》 《徇蒙招尤》 《目瞑》 《身重》 《肉痿》 《肠鸣》 《飧泄》 《太阴》 《阳明》 《腹满》 《下厥上冒》 《背痛》 《少气》 《咳嗽》 《上气》 《大肠》 《小肠》
管理】【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六] 五脏传病大论第十 下一篇[卷六] 正邪袭内生梦大论第八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