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评文-第35页-[卷六] 胀论第三十五_中药方集
 
内经评文 - 第35页
[卷六] 胀论第三十五
】 【繁体
黄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岐伯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黄帝曰。何以知脏腑之胀也。岐伯曰。阴为脏阳为腑。黄帝曰。夫气之令人胀也在于血脉之中邪。脏腑之内乎。岐伯曰。三者皆存焉。然非胀之舍也。黄帝曰。愿闻胀之舍。岐伯曰。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黄帝曰。脏腑之在胸胁腹裹之内也。
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异名而同处。一域之中。其气各异。愿闻其故。黄帝曰。未解其意。再问。岐伯曰。夫胸腹。脏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胃者。太仓也。咽喉小肠者。传送也。胃之五窍者。闾里门户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故五脏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状。营气循脉。卫气逆行。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为肤胀
三里而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无问虚实。工在疾泻。黄帝曰。愿闻脏腑之胀形也。岐伯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
卧不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脾胀者。善哕。四肢烦。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六腑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小肠胀者。少腹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太息。凡此诸胀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顺。针数不失。泻虚补实。
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败。谓之天命。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黄帝曰。胀者焉生。何因而有。岐伯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黄帝曰。善。何以解惑。岐伯曰。合之于真。三合而得。帝曰。善。夫子言无问虚实。工在疾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过焉在。岐伯对曰。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也。不中气穴。则气内闭。针不陷肓。则气不行上越。中肉。则卫气相乱。阴阳相逐。其于胀也。当泻不泻。气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气下乃止。不下复始。可以万全。乌有殆者乎。其于胀也。必审其胗。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鼓应桴。恶有不下者乎。(胗即诊也诊即证也即指五脏六腑之胀形也)通篇俱以逆取势。不独起笔也。乍读似杂乱无次。细寻皆衔接而下。其清在骨。其雄在神。
Tags:《寸口》 《脏腑》 《血脉》 《膻中》 《咽喉》 《小肠》 《津液》 《五脏》 《六腑》 《营气》 《气逆》 《卫气》 《肤胀》 《虚实》 《短气》 《肺胀》 《腹满》 《胃脘痛》 《大肠》 《肠鸣》 《飧泄》 《三焦》 《善太息》 《虚泻》 《分肉》 《五谷》 《厥气》 《中气》
打印投稿】【收藏】【推荐】【举报】【评论】【关闭】【返顶
上一篇[卷六]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下一篇[卷六] 五乱第三十四

相关栏目

温馨提示:

1、身体不适时请至正规医院就诊,勿延误。
2、站内信息时效及准确性不足,常有调整,仅作个人学习、记录、复习使用。
3、本站是个人因爱好而建,非医药行业,不看病、不卖药、不授课、不参与任何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