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项痛_中药方剂_中药方集

颈项痛介绍

【概念】

颈项痛是指颈项部位发生疼痛的自觉症状。古人把颈项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称颈,后部称项。因联系密切,故常相提并论。如《素问骨空论》说:“大风颈项痛,刺风府。”

颈项痛与项强常同时出现,但二者不同,项强虽可伴有疼痛,但以项部肌肉筋脉牵强板滞不舒为主。颈项痛虽然亦可见项部牵强板滞,但以疼痛为主。

【鉴别】

常见证候

风湿犯表颈项痛: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颈项强痛,伴有恶寒发热,汗出热不解,头痛头重,一身尽痛,苔白脉浮。

风热挟痰颈项痛:常表现为颈项痛,发热恶寒,咽痛口渴,颈侧结核累累,色白坚肿,甚则红肿破溃,舌红苔黄,脉弦数。

扭伤颈项痛:表现为单侧颈项疼痛,有负重感,疼痛向背部放射、颈项活动时疼痛加重,甚至深呼吸、咳嗽、喷嗅均使疼痛加重。

落枕颈项痛:颈项部左右一侧或双侧疼痛,转动时疼痛加剧,疼痛可向背部或府部放射。

鉴别分析

风湿犯表颈项痛与风热挟痰颈项痛:风渥在表颈项痛由于居处潮湿,兼感外风,风渥合邪,侵犯体表,脉络阻滞所致,所以除颈项强痛之外,尚有恶寒发热,汗出热不解,头身困重等风湿在表之证。风热挟痰颈项痛是由千外感风热,挟痰凝于颈项,脉络阻滞所致,所以除颈项痛之外,尚有发热恶寒,咽痛口渴之风热表证,及颈侧结核累累,甚至红肿破溃痰浊凝滞之证。风湿在表颈项痛与风热挟痰颈项痛虽均有颈项痛及表证,但前者颈项痛伴有项强,后者不伴项强;前者表现有风澄表证的特点,汗出热不解,头身困重,后者表现为风热表证的特点,发热重恶寒轻,咽痛口渴;前者颈项外观如常,后者颈侧结核累累,甚至红肿破溃。因此,风湿在表颈项痛与风热挟痰颈项痛临床上要从是否伴有项强、表卫症状及颈项外观三个方面加以鉴别。风湿在表颈项痛治宜祛风胜湿,疏通经络,方选羌活胜湿汤化裁。风湿挟痰颈项痛治宜清热散风,化痰通络,方选牛蒡解肌汤化栽。

扭伤颈项痛与落枕颈项痛:扭伤颈项痛是由于颈部突然后伸或长期低头牵拉,或两上肢突然上举等动作,使颈项部肌肉受伤,气血不畅,脉络阻滞所致。落枕颈项痛是由于睡眠时头部处于过高或过低等位置不当,致使颈项部肌肉被牵拉致伤,脉络不通所致。二者病因不同,但临床表现相似,均出现颈项疼痛,转动时疼痛加重,疼痛可向背部或肩部放射等,二者主要从发病原因上鉴别。推拿疗法对此二证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扭伤颈项痛,亦可服用舒筋活络之品,如大活络丹。落枕颈项痛亦可服用散风通络之品,如葛根汤加减。

颈项痛可见于内、外科多种疾病,共同的病机为局部脉络阻滞,治疗当以“通”为主,有外邪者当解表祛邪,有痰渥者当化痰祛湿。扭伤及落枕颈项痛以推拿疗法为佳。

【文献别录】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厥逆证》:“膺肿颈痛,胸满双胀,上实下虚,气厥而逆,阳气有余,郁于胸也,不可针灸,宜服顺气汤、小茯苓汤主之。”

颈项痛

[十、头面偃伏正侧各部各经穴主治病症] (四)侧头部
[十、头面偃伏正侧各部各经穴主治病症] (四)侧头部
[十、头面偃伏正侧各部各经穴主治病症] (三)偃伏头部第三行
[九、十二经四肢各穴分经主治病症] (十二)足太阳膀胱经
[九、十二经四肢各穴分经主治病症] (八)足少阳胆经
[九、十二经四肢各穴分经主治病症] (四)手太阳小肠经
[上卷\本输穴说难] 足少阳胆经六穴
[上卷\本输穴说难] 足太阳膀胱经六穴
[上卷\本输穴说难] 手太阳小肠经六穴
[卷十一] 阳厥大惊发狂痫第二
[卷十] 阳受病发风第二(下)
[卷六\手太阳经穴主治] 考正穴法
[卷四] 足少阳胆经
[卷七]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中)
[卷三] 手太阳小肠经
[卷二] 颈项
[卷四\经穴考正] 足少阳胆经穴考
[卷二\素问经文] 素问骨空论
[卷一\灵枢经文] 灵枢五邪篇
[卷十三\针灸门] 肩背酸痛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