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胀_中药方剂_中药方集

头胀介绍

【概念】

头胀,俗称“脑胀”。此症与头重相近。头重如有物裹之,感觉沉重;头胀则自觉发胀如裂。

头胀如偶或由睡眠不足或醉酒所致者,不是病态,非属本文所论范围。

【鉴别】

常见证候

肝火上炎头胀:常起于恼怒,头胀且痛,发热口渴口苦,头筋突起,面赤,或目赤肿痛,烦躁失眠,甚则两耳失聪,舌红苔黄,脉象弦或数。

湿阻气滞头胀:头胀沉重,如物裹头,胸闷院满,或胀痛,腹胀泛呕,不欲饮食,肢体困重,舌苔白腻,脉濡或滑。

风热外袭头胀:头胀且痛,遇热加重,发热恶风,面赤,咽喉肿痛,口干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鉴别分析

肝火上炎头胀:多因恼怒或情志郁结,肝气失于畅达,郁而化火,或恣食辛辣,引动肝火上炎,扰乱清空导致头胀且痛,面赤,甚则清窍闭塞而致暴聋。井见心烦易怒,目赤肿痛,口干口苦,舌苔黄,脉象弦或数等肝火亢盛之象。治宜清肝泻火,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湿阻气滞气胀:多因久处澄地,或涉水淋雨,感受湿邪,湿阻阳遏,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导致头胀。症见头胀沉重,如布帛裹扎,脘满呕恶,舌苔白腻,脉濡滑等湿阻气滞之征。治宜祛湿升清,方用苍术除湿汤或清震汤。本证与肝火上炎头胀,病因不同,临床表现迥别。前者多见肝郁化火上炎之象,本证多兼湿浊内阻气滞之征,自可鉴别。

风热外袭头胀:多由风热之邪侵袭肌表,中于阳络,导致头胀。症见头胀且痛,遇热加重,并见发热恶风,口干渴等风热之象。治宜疏风清热,方用银翘散加减。本证为外感风热之邪引起,表现为风热在表之象,与上述二证不难鉴别。

头胀一症,多属实证,常与头痛、头晕、头重并见,可与上述诸条互参。

【文献别录】

《嵩崖尊生书·头痛》:“宿食不消,饱则浊气熏蒸,头胀作痛,平胃散加积实为主”。

《临证指南医案·肝风》:“脉右弦,头胀耳鸣火升,此肝阳上郁,清窍失司”。

头胀

辨疳病脉证并治第五
五神汤
同黄连解毒汤主治:肌肉疼痛,漫肿,皮色不变 微热,继而肿胀疼痛明显,可触及肿块,高热寒战,周身关节疼痛,头痛头胀,食欲..
黄连解毒汤
主治:肌肉疼痛,漫肿,皮色不变 微热,继而肿胀疼痛明显,可触及肿块,高热寒战,周身关节疼痛,头痛头胀,食欲不振,苔白腻..
天麻钩藤饮
主治:头胀痛,心烦易怒,睡眠不安,或兼面红口干,苔黄,脉弦数。
[救伤秘旨续刻] 轻重损伤按穴治法
[卷六\胸乳部] 脾发疽
[卷四\不分部位大毒] 内痈总论
[卷上] 辨烂喉丹痧顺逆论
[卷之三\下部痈毒门] 结毒论第三十七
[卷之三\下部痈毒门] 杨梅疮论第三十六
[卷之二\上部疽毒门] 疔疮论第十七
[下编·正宗辑要\第四章·分症] 四、暑病
虚劳总论
医道积习通弊论
[卷上\杂症] 泄泻章
[卷之二·杂症\瘟疫病论] 瘟疫杂病论
[卷八\七窍门上] 痘疹余毒证
[卷之三] 痞满论治
[卷之一] 温症论治
[卷六(数集)] 内伤门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