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冷_中药方剂_中药方集

头冷介绍

【概念】

头冷,又称“脑冷”,即自觉脑户寒冷,喜戴帽或以毛巾裹头,不胜风寒。

头冷时常伴有头痛、眩晕等症,本文则讨论以头冷为主症者。

【鉴别】

常见证候

太阳伤寒头冷:头冷,伴有头项强痛,恶寒,发热,体痛,无汗,脉浮紧。

厥阴中寒头冷:头部寒冷,巅顶头痛,欲裹衣被,面色青晦,四肢厥冷,呕恶清涎痰沫,舌苔白,脉沉紧。

督脉虚寒头冷:额顶寒冷,可连脊背,得温则减,时轻时剧,经久不愈,肢冷畏寒,腰痠肢冷,面色苍白无华,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沉。

鉴别分析

太阳伤寒头冷与厥阴中寒头冷:两者均为实寒。太阳伤寒头冷,为风寒外袭太阳之经,太阳主表,为一身之藩篱,且足太阳经脉从头走足,行于人身之背部。风寒之邪束表太阳之气运行受阻,故见头冷,伴头项强痛,体痛,无汗;卫阳被郁故恶寒;寒邪袭表,正气抗邪,故见发热;脉浮紧为风寒束表之象。治宜祛风散寒,方选麻黄汤。厥阴中寒头冷,为外感寒邪,宜中厥阴,或伤寒由表入里,传入厥阴,厥阴之脉会于巅顶,寒邪循经脉,上逆千巅顶,故见头冷,巅顶头痛;寒浊干胃,则呕吐清涎;寒盛阳郁,故面色青晦,四肢厥冷。治宜散寒降逆和胃,方选当归四逆汤、吴荣萸汤等。两者区别为:太阳中寒头冷,为风寒之邪在太阳之表,可见恶寒、发热等表证;而厥阴中寒头冷,为寒在厥阴之里,可见呕恶清涎痰沫之里证。

督脉虚寒头冷:常由劳伤过度、久病失养或寒湿侵淫所致。日久精血亏损,督脉失于滋养,虚寒内生,督脉经循脊背达于巅顶,督脉虚寒则阳气失于敷布,故见头冷,并连及督脉所经部位,伴有腰痛痊冷,神疲肢冷,得温则减,脉沉迟等症状。治宜温阳补虚,方选鹿茸丸。督脉虚寒头冷与前二者的区别为:前二者起病急,病程短,且太阳伤寒头冷伴有恶寒、发热等表证,厥阴中寒头冷伴呕恶清涎痰沫等里证。前二者均为实寒。而督脉虚寒头冷为虔寒,起病缓,时轻时重,病程长,常兼神疲肢冷,腰膝痠软等虚寒症状。

【文献别录】

《宣明论方脑风证》:“主风气,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项背怯寒,脑户极冷。”

头冷

[集之四·心脏部二\痘疮上] 辨疑似
入门审候歌
[集之四·心脏部二\痘疮上] 辨疑似
[卷上] 入门候歌
[卷十\六筋] 手面图
[卷十] 入门歌
[卷一\灵枢经文] 灵枢厥病篇
[卷十三\针灸门] 肩痹痛
[针灸资生经第五] 肩痹痛(不仁不举)
[身体类] 肩背痛
诸气病
[卷之六\论形色] 手指诀
[卷上·正编\五脏六腑病诸候] 膀胱病候
[卷上·正编\虚劳病诸候下] 虚劳膝冷候
[卷之七] 小儿科
[卷之四十三烈集·痘疹诠\痘疮(上)] 初辨痘证(二)
[卷之二] 痰饮
[卷之十三\幼科] 入门审候歌
[卷之十五\五脏六腑病诸候(凡十三论)] 十、膀胱病候
[卷之四\虚劳病诸候下(凡三十六论)] 六十五、虚劳膝冷候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