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胖_中药方剂_中药方集

舌胖介绍

【概念】

舌体虚浮胖大,或边有齿痕,色淡而嫩的称舌胖。

舌胖亦称“胖大舌”、“齿痕舌”,有的书籍将其与“舌肿”(肿胀舌)合谈,但“舌肿”是指因热郁、药毒等而致舌体肿胀变大,色多深暗,质地坚硬苍老,常伴木硬、疼痛,属实;“舌胖”则是由脾之阳气虚衰,或兼寒湿而致舌体胖大、虚浮、嫩软,色淡,常有齿痕,属虚。二者舌体虽均增大,但性质不同,病因各异,应予区别。

【鉴别】

常见证候

脾虚舌胖:舌体胖大而嫩,色淡,舌边有齿痕,舌苔薄白,面白形寒,少气懒言,倦怠食少,腹满便溏,脉虚缓或迟弱。若兼有寒湿则舌体之胖大,舌质之淡嫩更显著,且更为滑润,舌苔白滑或白腻,并有泛恶欲吐,头重身肿等症状,脉濡缓或沉缓。

肾虚水泛舌胖:舌大胖嫩,色淡,边有齿痕,腰以下肿甚,小便少,形寒神疲,四肢厥冷,面色晦暗或咣白,脉沉迟或沉细。

鉴别分析

脾虚舌胖与肾虚水泛舌胖:舌胖嫩,正如《中医诊断学·舌形》所说:“嫩是舌质浮胖娇嫩,或舌尖边有齿印,不论何种苔色,其病都属虚。”两证共同点:均有舌胖嫩,色淡,边有齿痕,及形寒神疲乏力,水肿等表现。所不同的是,前者侧重于脾气虚,后者侧重于肾阳虚。辨证时,前者兼有纳呆,腹胀、便溏,呕恶等症;后者兼有腰痠肢软、四肢厥冷,腰以下肿甚,咏沉迟等症。前者较轻,后者为重。后者常由前者发展而来。脾虚舌胖,治宜健脾益气,方用理中汤、补中益气汤之类;肾虚水泛舌胖,治宜温阳利水,用金匮肾气丸、真武汤之类。应该指出的是,两证虽有区分,但临床上每多兼见,故宜灵活对待,不可胶执。

【文献别录】

《中医舌诊·肿胀舌》:“舌色淡白,舌面水滑,舌体内好象潴留不少水分而肿胖的,这是脾肾阳虚,水湿上泛所致。”

《辨舌指南·辨舌之胎垢》:“舌胖短而润,在晕绝并停呼吸之时。”

舌胖

[卷十·杂证汇参] 汗
[卷八] 肝火肝阳
[第八章·伤寒兼证] 第十二节·伏暑伤寒
[下卷\方略] 附子养荣汤方
偏重脾阳虚者方用归脾汤加减、若偏重肾阳虚者方用右归丸加减
脾肾阳虚:突然大量下血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神疲纳差,畏寒肢冷,腰膝酸痛,尿频而长,大便溏薄,舌胖嫩,苔薄白,脉细沉,治以健脾..
四逆汤加味
心肾阳虚:头晕头痛、面白无汗、心悸胸闷、畏冷肢凉、神疲乏力。舌胖质淡,脉沉迟,治宜温肾阳功煎通阳。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