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生芒刺_中药方剂_中药方集

舌生芒刺介绍

【概念】

舌上出现粗糙如尖刺,抚之碍手者,称为舌生芒刺。

凡舌生芒刺一般均示热证,如《温热论》说:“不拘何色,舌上生芒刺者,皆是上焦热极也。”但根据临床观察,从苔之有无、苔色不同、芒刺出现的部位各异,所主的病证仍有一定的区别。本文讨论舌生芒刺的鉴别,主要以苔之有无以及所兼色泽不同为着眼点。

【鉴别】

常见证候

阳明腑实舌生芒刺:舌苔焦黄起刺,高热汗出,口舌干燥,腹部鞕满,大便不通,脉数而滑或沉迟有力。

营分热盛舌生芒刺:舌质红绛起刺,身热夜甚,肌肤灼手,烦扰不宁,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脉细数。

鉴别分析

阳明腑实舌生芒刺和营分热盛舌生芒刺:二证皆属热证、实证,病因均为邪热入里煎灼津液所致,但发病的部位和机转各不相同。前者因邪热入里与胃腑有形之邪相结,化燥成实,转成阳明腑实之证,病仍在气分,燥热不去,伤及阴津,故舌生芒刺为阴竭阳亢之征;后者为邪热猖獗,由气分而达于营分,郁而不解,为无形之邪热羁恋,热毒燔盛,煎灼营阴,阴津亏耗,故舌生芒刺常为热盛动血或动风痉厥之先兆。

从舌象表现来分析,二证也不难鉴别。阳明腑实舌生芒刺其舌苔焦黄,甚则焦黑燥裂起刺,舌面粗糙,芒刺附着于舌苔;营分热盛舌生芒刺则无苔或少苔,舌质呈深红绛色,甚则焦紫起刺,状如杨梅,或伴有裂纹,但粗糙程度不如前者。诚如(伤寒本旨)所说:“凡舌生芒刺者,苔必焦黄或黑;无苔者,舌必深绛;其苔白或淡黄者,胃无大热,必无芒刺。”

再从其它临床表现来鉴别,阳明腑实舌生芒刺的辨证要点有瘩、满、燥、实等见症;营分热盛舌生芒刺的辨证要点有营热燔灼、阴亏液耗(身热烦躁、神昏谵语、斑疹隐隐)、甚至热盛动风、动血(抽搐、出血、发斑)的症状,

若从治疗而言,二证亦迥异。阳明腑实舌生芒刺者宜急下存阴,用承气汤法。清·吴坤安《察舌辨症法》中说:“如厚黄燥刺,或边黄中心焦黑起刺,脐腹胀满硬痛,乃阳明里症,承气汤下之”,若“腹无痞满硬痛之症者,不可妄投承气,是胃中津液干涸,少阴肾水不支,宜大小甘露饮下之。”营分热盛舌生芒刺者宜遵叶天士“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旨,用清营汤以清营泄热,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吴坤安也说:“如纯红鲜红起刺,此胆火炽而营分热,急宜犀角翘皮丹等清解之”,“如不解……速宜重加鲜生地、麦冬、元参之类。”

举凡舌生芒刺高起必是邪热鸱张的现象,热邪越重,芒刺越大越多。一般可根据芒刺所生的部位,以区别五脏主病,如舌尖芒刺为心热,舌中芒刺为脾胃有热等等。

【文献别录】

《舌胎统志》:“淡红舌尖生芒刺,为上受风温,治宜清散;尖生红点灰刺,为相火乘君火之位,相火宜抑,君火宜清;尖生蓓蕾响刺,蓓蕾为湿火,大黄黄连解毒汤.响刺为结胸,大小陷胸汤;若白胎黑刺,燥则为风火之变,滑则为湿热之蒸,皆宜下利,然此象属危者多。”

《四诊抉微》:“舌红而有刺者,此内有停积饮食也,承气汤下之;刮其刺,得净者生,不净者死。”

《诊家直诀》:“苔黑虽内热而不遽起刺,有烟瘾人,苔易燥刺,而非必内有真热。”

《辨舌指南》:“舌起红紫刺,心经热极,又受疫邪熏蒸而发也。”

舌生芒刺

[卷一] 发热证治
[第四章·痧痘论治] 第四节·痘证概要
[卷三\缪氏《广笔记幼科》] 痧疹续论
[四诊要诀\望色] 辨舌色
[卷之一] 温症论治
[卷一\入门辨证诀] 舌
[卷五\痘疹心法要诀] 升麻葛根汤
[第二卷\验方妙用] 攻里法
[第八章·察舌] 一、白苔
[卷下] 附温病治法要略
[卷之三\外体门] 发热
[卷之四] 下法
[下卷] 知一
[卷四] 四○六○·华佗治发狂神方
[卷二·杂症] 伤寒
[卷一] 望色三
[卷二\三吴治验] 凌绎泉翁痰火吐红喘嗽
[卷一] 温证论治
[卷二十三\乔木部] 柽柳
[卷一\总例] 附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