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_中药方集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下页 尾页 共36页/ 转到第

内科介绍

噎膈 更多...
  【噎膈】吞咽有梗阻的感觉谓之“噎”;胸膈阻塞,饮食不下谓之“膈”。“噎”常是“膈”的前期症状,但多合称为“噎膈”。可见于胃癌、食道癌、食道狭窄和食道痉挛等病变。多因长期忧思郁怒、嗜食酒辣油煎硬物,而致脾伤气结,津液不能转输,聚而成痰;肝伤气郁血滞,积而为瘀;痰瘀互结,内阻食道,胃失和降而成。久则津血枯竭,..

阳痫 更多...
  【阳痫】痫证偏于实热的一种类型。一般病人体质比较壮实,发作急骤,卒倒啼叫,抽搐吐涎,牙关紧闭,两目上视,身热,脉弦数。小儿急惊风的别称。

阳痿 更多...
  【阳痿】又称“阳事不举”。指阴茎不举的病症。《内经》称为“阴痿”。多由于性欲过度或误犯手淫,致损伤精气,命门火衰;或思虑忧郁,损伤心脾;或恐惧过度损伤肾气所致。命门火衰的,多见头晕神倦、腰足酸软。思虑损伤心脾或恐惧伤肾的,每见胆怯多疑、睡眠不安。

阳水 更多...
  【阳水】水肿病两大类型之一。凡因肺失宣降,水不下行而引起的呈热象的水肿,称为“阳水”。临床表现多见上部先肿,皮色黄赤,便秘口渴,脉沉数。一般多属急性、实证。

阳旦 更多...
  【阳旦】“阳旦”指阳旦汤所治的病证。阳旦汤即桂枝汤(见《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后世医家如孙思邈的《千金方》及王焘(音“桃”)《外台秘要》等,也有阳旦汤,乃桂枝汤加黄芩一味组成,治微恶寒、发热、自汗、心烦、小便数、脚挛急等太阳表虚证夹阴虚内热,虽名阳旦汤,但与《金匮要略》的阳旦汤略有出入。

牙衄 更多...
  【牙衄】又称“齿衄”。多由胃火上升,血随火动,或肝肾阴虚,虚火上浮所致。齿龈红肿疼痛,口腔发出臭味、大便秘结的,是胃火上升;龈浮齿摇而微痛的,是阴虚火炎。

徇蒙招尤 更多...
  【徇蒙招尤】语出《素问.五肢生成篇》。指头晕眼花的症状。“徇蒙”是目瞬动而蒙昧不明;“招尤”是头部动摇不定的感觉。

血症 更多...
  【血症】①由血瘀积滞,逐渐形成,主要症状,胸腹肋间疼痛,按之觉硬,推之不移,身体日渐消瘦,体倦乏力,饮食减少,妇女患者可有经闭。②指血液不循经脉运行而溢出的病症。如咳血、咯血、吐血、呕血、衄血、便血、尿血、溲血、溢血、夺血、亡血、圊血、远血、近血、皮下出血等,详见各条。中医认为凡外伤、饮食、情志、内伤虚损..

血泄 更多...
  【血泄】即便血。血由大便泄出,故名。参见“便血”条。

血脱 更多...
  【血脱】指大出血而引起的虚脱。指慢性出血病人而有面色苍白无华、形体瘦弱、脉象虚的证侯。

血疝 更多...
  【血疝】指阴囊部位的瘀血肿痛,痛如锥刺,痛处不移,又名“瘀血疝”。多平素有瘀血,因劳累过度或受寒而诱发。指小腹近外生殖器部位的痈踵。《儒门事亲》:「其状如黄瓜,在少腹两旁,横骨两端约中,俗云便痈。……气血流溢,渗入脬囊,留而不去,结成痈肿,脓少血多」。

血淋 更多...
  【血淋】指血尿而伴有尿道热涩刺痛,下腹部疼痛胀急的病症。多因下焦湿热蕴结、迫血妄行所致。若无热微痛的,属阴虚火动,不能摄血所致。

血枯 更多...
  【血枯】古病名。语出《素问.腹中论》。主要症状有胸胁胀满,甚至妨碍饮食,发病时先闻到腥臭的气味,鼻流清涕、唾血、四肢清冷、目眩、时常大小便出血,病名“血枯”。病因主要有二:一是少年时曾患大出血症,二是酒色过度,伤了肝肾精血,妇女则月经衰少或经闭。指大失血后血液不足而引起的疾病。

血厥 更多...
  【血厥】由于血病所引起的厥证。有血虚、血实的不同。血虚而厥,多见于失血过多或久病贫血,因脑部一时缺血而突然晕厥,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口张自汗,呼吸缓慢。血实而厥,多因内有瘀血,闭塞清窍,以致突然昏倒,牙关紧闭,面赤唇紫。

血瘕 更多...
  【血瘕】属妇女症瘕一类疾病。多因月经期间,邪气与血结聚,阻于经络而成。主要症状:少腹有积气包块,急痛,阴道内有冷感,或见背脊痛,腰痛不能俯仰等。血瘕在少腹及在胁下,假物成形,无常处。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