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_中药方剂_中药方集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下页 尾页 共9页/ 转到第
子午流 更多...
  【子午流】是针灸取穴的一种古代学说。以十二经中的“五俞”穴(共66个穴位)为基础,配合日、时的天干、地支变易,推算经脉气血盛衰开阖情况,决定出某天、某时用什幺穴位。其效验尚待深入研究。

滞针 更多...
  【滞针】针法操作时出现的异常反应。部将毫针刺人体内后,出现不能捻转、提插或手法操作困难等现象。多因病人精神紧张引起肌肉痉挛或捻转手法幅度太大,肌纤维缠绕针尖所致。处理方法首先要解除病人顾虑,然后在滞针部位的周围轻度按摩,并将针轻轻提插,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使局部肌肉松弛,再将针拔出。

指针 更多...
  【指针】医生用手指按压,揉摩或爪切一定部位的皮肤(穴位),以代替金属针刺入皮下的一种简便的治疗方法。

直针刺 更多...
  【直针刺】十二刺法的一种。用于治疗病位较浅的寒气。刺法是提起皮肤,刺入皮下,不用深刺(《灵枢.官针篇》)。

针灸 更多...
  【针灸】针灸是“针法”和“灸法”两种治疗的方法的合称,又叫“针灸疗法”。

针法 更多...
  【针法】是用金属制的针刺激人体上一定的体表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古代有“九针”现代常用的主要有毫针、三棱针、皮内针、梅花针等。

针刺麻醉 更多...
  【针刺麻醉】针刺麻醉是在我国传统的针刺疗法镇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方法是用毫针刺入选定穴位后,通过手法操作(或用电流)进行诱导,使病人在清醒的状态下,接受各种手术治疗(包括头颅、头项、胸腹、四肢等部位手术)。针麻不但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而且在应用上还有它很多的优点。

折针 更多...
  【折针】针法操作时的异常情况。指毫针刺人体内的部分在皮下折断。多因用针有损伤、剥蚀等缺损,和患者体位的较大移动有关。处理方法要沉着细心,让病人保持原来体位,尽量用镊子夹出折针断端。必要时以手术取出。

晕针 更多...
  【晕针】针法操作时的异常反应。即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出现头晕、恶心、胸闷、面色苍白,甚至四肢发凉、出冷汗、血压下降和昏厥等休克或虚脱现象。多因对初次针治的病人用过强的手法,或病人精神过度紧张疲劳、饥饿、体弱等原因而引起。处理方法应将针拔出,使患者平卧,在清醒状态下可饮以热水,配合针刺人中,中冲等穴即可缓解。

远道刺 更多...
  【远道刺】 九刺法的一种。指身体上部有病时,取下肢部的阳经的俞穴进行治疗(《灵枢.官针篇》)。

圆针 更多...
  【圆针】古代九针的一种。针体如圆筒状,针尖呈卵圆形。多用于按摩穴位以治疗肌肉疾病。

圆利针 更多...
  【圆利针】古代九针的一种。状如马尾,针尖又圆又尖。多用于治疗痈肿、痹病和某些急性病。

渊刺 更多...
  【渊刺】即“关刺”的别名(据《灵枢.官针篇》)或“合谷刺”的别名(据《甲乙经》卷五)参见该条。

迎随补泻 更多...
  【迎随补泻】古代针刺手法的一种。即针刺时使针尖顺着经脉循行方向(即手三阴经从胸部至手部,手三阳经从手部至头部,足三阳经从头部至足部,足三阴经从足部至胸部)进针和操作的叫做“随”,也就是补法;凡针刺时使针尖逆着经脉循行方向进针和操作的叫做“迎”,也就是泻法。

阴刺 更多...
  【阴刺】十二刺法的一种。用于治疗寒厥。刺法是针刺两侧足内踝后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灵枢.官针篇》)。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