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胆汁导 更多... |
【猪胆汁导】导便法之一。用猪胆汁,加入醋少量,和匀,灌入肛门内。 |
熨法 更多... |
【熨法】用药末或药物粗粒炒热布包外熨,用以治疗风寒湿痹,脘腹冷痛等证,称为药熨。如胃气痛,用橘叶炒热后布包揉熨。一般用盐粒、沙子或干净黄土炒热后布包外熨,也能达到熨的目的,但须注意烫伤皮肤。 |
药线引流 更多... |
【药线引流】药线一般用桑皮纸、丝棉线等,按其实际用途,裁成阔狭长短不同的纸条,搓成线状,外粘药扮或内裹药粉而制成,俗称纸捻。将它插入溃疡内部,利用引流作用,使脓水外流。外粘药粉多用含有升丹成分的药粉。适用于溃疡疮口过小,脓水不易排出的。内裹药粉是将药物预先放在纸内,裹好搓成线状,内裹药粉多用白降丹等,能腐.. |
药筒拔法 更多... |
【药筒拔法】药筒与火罐相似,能吸引溃疡的脓毒外出。适用于阴发背十五日前后,坚硬散漫不收,脓深不能向外溃破的;或毒蛇咬伤,肿势迅速扩张,毒水不出的。方法是:先用鲜菖蒲、羌活、独活、艾、白芷、甘草各五钱,连须葱三两,用清水十碗,煎几十沸,待药滚熟为度,候用。其次,用鲜嫩竹几段,每段长七寸,口径约一寸二、三分,.. |
罨 更多... |
【罨(音掩)】罨是掩覆(掩盖)的意思。分为冷罨法和热罨法两种。冷罨法:例如用毛巾或净布浸冷水中,擦干,遇鼻出血时,即罨在前额上,毛巾热即更换,至血止为止。热罨法:例如用毛巾或净布浸热水中,轻轻姣去水,掩覆于疼痛处。按罨法在我国医学上多有记载,如冷罨法有青布浸凉水罨,甚至用冰块罨;热罨法有用布浸药汁罨痹证疼.. |
熏蒸 更多... |
【熏蒸】利用药物燃烧时产生的烟气或药物煮沸腾后产生的蒸汽来熏蒸机体,以治疗皮肤疮癣或其它疾病。例如患神经性皮炎,用袪风燥湿药研末,和入艾绒,外包薄纸,卷成药条(或单用草纸卷成细圆筒形的条),燃着后以烟煎患处。或治疗风湿痹痛,用桑枝、榆枝、桃枝等熬汤,,倾入木桶,上搁木板,患者坐木板上,用布围住身体和木桶,.. |
吸入 更多... |
【吸入】用吸入某些药物的烟或蒸汽的方法治疗疾病。例如慢性支气管炎咳嗽日久,用款冬花末卷作纸烟状,点燃吸其烟。或产后流血过多而昏晕的,把铁块或木炭烧红,投入醋内,使产妇闻到醋气而醒觉。 |
外治 更多... |
【外治】治疗方法的一类。选用药物、手法或配合适当的器械用于体表或九窍等处,以治疗临床各科疾病。常用的有:敷、溻、熨、熏蒸、吸入、热烘、浸浴溻渍、发泡、膏摩、点眼、溻鼻、漱涤、扑粉、导塞、薄贴等。 |
漱涤 更多... |
【漱涤(含漱)】是用来清洁口腔咽喉患部的方法。由于药汤清热解毒的作用,能除去腐烂组织及脓液。漱口药汤是用各种药物加水煮成,临用时和二分之一的温开水,先含一会,再漱涤后吐去。病轻的一日三、四次,病重的一日五、六次。药汤不宜太热,以免烫伤口腔。例如麻疹过程中发生口炎,用野蔷薇根煎水含漱。急性扁桃体炎,可用风化.. |
热烘热烘 更多... |
【热烘】热烘法是在病变部位涂药后,再加火烘的方法。适用于鹅掌风,皲裂疮,慢性湿疹、牛皮癣等皮肤干燥搔痒的疾病。每日一次,每次约二十分钟,烘后即可把药擦去。此法需要坚持较长的治疗时间,才能取效。禁用于一切急性皮肤病。 |
气功 更多... |
【气功】 是利用深呼吸(古代所谓“吐纳”,即“吐故纳新”的简称)和有意控制意念使精神安定下来以进行保健(即所谓“养生”)和治病的一种方法。其中用于治疗目的的,也称“气功疗法”。 |
扑粉 更多... |
【扑粉】把药物研成细粉,扑在皮肤上。如热性病发汗后汗出不止,用龙骨、牡蛎、生黄耆、粳米研成细粉和匀,扑在皮肤上,也称“温粉”。夏天生痱子,用滑石粉扑身上。 |
蜜煎导法 更多... |
【蜜煎导法】导便法之一。用蜜蜂适量,在锅内熬煎浓缩,趁热取出;捻成如小指样二寸长的梃子,塞入肛门内。 |
灵药 更多... |
【灵药】是用金石药品经过升华提炼制成的升丹、降丹的总称。升丹处方为:水银、火硝、白矾、雄黄、朱砂各五钱、皂矾六钱(小升丹只用水银一两、火硝七钱、白矾八钱)。白降丹处方为:朱砂、雄黄各二钱、水银一两、硼砂五钱、火硝、食盐、白矾、皂矾各一两五钱。升丹红色的名红升丹,黄色的名黄升丹。升丹是把原料药放在下一容器,.. |
烙 更多... |
【烙】用烧红的大小形式不同的铁器烙患处,称为烙法。例如脓疡的脓已成,古代用烧红的烙铁烙破脓疡,使脓液流出,以代刀针。 |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2024236847号;粤公网安备4409810266068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