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方药介绍 | |
|
|
|
| 四气 更多... |
|
【四气(四性)】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药性的寒凉和温热是与病证性质的热性病证、寒性病证相对而说的。能够治疗热性病症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连是寒药,治热病泻痢;茵陈蒿微寒,即是凉药,治黄疸身热。能治寒性病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如附子是热药,能治因大汗而阳气衰竭、四肢寒冷等;草果是温药,即是微热.. |
| 水飞 更多... |
|
【水飞】有的药物用水飞,即先碾成末,再放在乳钵内加水同研极细,又加入多量的水抗拌,将含有药粉的水倾出,分出药粉,使之干燥,至成极细粉为度。如滑石、矿石、朱砂、炉甘石等,多经过水飞。 |
| 食治 更多... |
|
【食治(食疗)】应用食物对于疾病进行治疗或调理,称为食治。食物有不同的性味,对于各个脏器的疾病有治疗作用。唐.孙思邈《千金要方》有食治门,搜集《内经》至唐以前的食物治疗学说,并叙述多种食物的性味和治疗作用,是着名的食治专着之一。 |
| 食远服 更多... |
|
【食远服】即离开正常进食时间较远时服药。治疗脾胃病的药可以食远服,泻下药也可以食远服。 |
| 时方 更多... |
|
【时方】指张仲景以后的医家所制订的方剂。它在经方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据清.陈修园《时方歌括.小引》说:「唐宋以后始有通行之时方。」按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王焘的《外台秘要》所记载的方剂,主要包括晋以后的方剂。 |
| 十九畏 更多... |
|
【十九畏】中药配伍禁忌的一类。加两种药物同用,一种药物受到另一种药物的抑制,减低其毒性或功效,甚至完全丧失功效,叫做相畏。相传有十九种药物相畏,即:硫黄畏朴硝;水银畏毗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肉桂畏赤石脂。 |
| 十剂 更多... |
|
【十剂】从方剂的功用分类,有十剂的名称。即: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十剂之说,近人从《千金要方》考证,认为系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提出)。 |
| 十二剂 更多... |
|
【十二剂】有两种说法:即十剂加寒剂、热剂(系宋.寇宗奭《本草衍义》提出)。即十剂加升剂、降剂(系明.缪仲淳《本草经疏》提出)。 |
| 十八反 更多... |
|
【十八反】中药配伍禁忌的一类。两种药物同用,发生剧烈的副作用,叫做相反。相传有十八种药物相反,即: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丹参、沙参、苦参、玄参、细辛、芍药(藜芦所反的参,原来只有人参、丹参、沙参、苦参四种,李时珍《本草纲目》又加入玄参,所以实际有十九.. |
| 湿剂 更多... |
|
【湿剂】湿可去枯。如麦门冬、地黄之类。湿是滋润,枯是津血枯燥。例如秋季气候炎热干燥,肺受燥热,咳嗽无痰而胁痛,口舌干燥,舌红无苔,可用“清燥救肺汤”(麦冬、甘草、桑叶、石膏、黑芝麻、党参、杏仁、阿胶、枇杷叶,血虚的加地黄)。 |
| 升降浮沉 更多... |
|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的趋向而言。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上行,沉是泻利下行。升浮药上行而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等作用;沉降药下行而向内,有潜阳、降逆、收敛、清热、渗湿、泻下等作用。凡气属于温热、味用于辛甘的阳性药物,大多有升浮作用,如麻黄、桂枝、黄耆之类;如果气属于寒凉,味属于苦酸的阴性药物,大.. |
| 升剂 更多... |
|
【升剂】升可去降,如升麻、柴胡之类。升是有升提作用的药物,降是气虚下陷的病证,当用升提药治疗。例如因气虚而患脱肛或子宫下垂,可用“补中益气汤”(黄耆、甘草、党参、当归、橘皮、白朮、升麻、柴胡)。 |
| 烧存性 更多... |
|
【烧存性】把植物药制成炭剂,要烧到外部枯黑,里面焦黄为度,使药物一部分炭化,另一部分仍能尝出原有的气味,这就是存性。作为止血药的炭剂,常用此法炮制(烧存性是直接用火烧;炒存性是用间接的火处理,目的是一样的。) |
| 涩剂 更多... |
|
【涩剂】涩可去脱,如牡蛎、龙骨之类。涩有收敛的意思,脱是滑脱不巩固,当用收敛药物治疗。例如病后自汗,是卫气不固,用“牡蛎散”(麻黄根、黄耆、牡蛎)。肾虚而遗精,或睡中精出而不自知,用“金锁固精丸”(沙苑蒺藜、芡实、莲须、龙骨、牡蛎)。 |
| 散 更多... |
|
【散】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散剂是把药物研成粗末或细末。粗末可加水煮服,细末用白汤、茶、米汤或酒调服。外用散剂须把药物研成极细末,或撤布(掺)于局部,或用酒、醋、蜜等调敷于患处,多用于外科或五官科。 |
|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2024236847号;粤公网安备4409810266068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