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则治法_中药方集
首页 上页 13 14 15 16 17 18 下页 尾页 共18页/ 转到第

治则治法介绍

更多...
  【串】语出赵学敏《串雅内编》。走方医把药性下行的叫做“串”。串药多泻。例如“牵牛串”治积气成聚,用黑牵牛末为丸,陈皮、生姜煎汤送下。

补脾益肺 更多...
  【补脾益肺】用培补脾土的方法,使脾的功能强健,恢复正常,以治疗肺脏亏虚的病症。例如肺虚久咳,痰多清稀,兼见食欲减退,肚腹作胀,大便稀溏,四肢无力,甚至浮肿,舌质淡苔白,脉濡细。用党参、茯苓、白朮、山药、木香、陈皮、半夏等。

表里双解 更多...
  【表里双解】把解表药和攻下药(或清里药)等一同使用,称为“表里双解”。既有表证,又有里证的,单解表则里证不去,单治里则外邪不解,甚至内陷,所以要用表里双解。表里双解可分为两大类:治外有表邪、里有实积。例如:病人恶寒发热,腹部胀痛,胸部痞闷、作呕、大便不通、服浮滑。用厚朴七物汤(厚朴、甘草、大黄、枳实、桂枝..

标本 更多...
  【标本】语出《素问.标本病传论》。是通过辨别病证的主次、本末、轻重、缓急来决定治疗的准则。标本有多种含义:从人体与致病因素来说,人体的正气是本,致病的邪气是标;从疾病本身来说,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疾病的新与旧,原发与继发来说,旧病与原发是本,新病与继发是标:从疾病所在来说,在内的为本,在外的为标。临床上..

辨证施治 更多...
  【辨证施治】运用中医的诊断方法,对于病人复杂的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证候),这是“辨证”:进而根据中医的治疗原则,确定治疗方法,这是“施治”。例如患者初起有头痛、身热、自汗、微畏寒、口渴、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症状,经过分析综合,判断为“风温”病初期的风热表证,其治法为辛凉解表,用辛凉平..

八法 更多...
  【八法】 见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程氏把药物治病的作用,归纳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但八法的实际运用,早在张仲景《伤寒论》中已经赅备。

直中 更多...
  【直中】病邪不经三阳经传变而直接侵犯三阴经,即发病没有三阳经的证候,而出现三阴经的证侯。故又称“直中三阴”。

真虚假实 更多...
  【真虚假实】虚弱的病发展至严重阶段时,反而出现类似强盛的假象,这种情况,又称为“至虚有盛候”。例如严重贫血会出现高热,脉洪大,好象阳明实热证,但脉虽洪大,重按却如葱管--芤脉,舌质淡白或嫩红,而无老黄苔,是其鉴别。因此辨别虚实的真假时,要注意结合脉象和舌象、体质和病史等进行全面分析。

真实假虚 更多...
  【真实假虚】实邪结聚的病,反而出现类似虚弱的假象。这种情况,又称为“大实如赢状”。例如“热厥”证,热邪郁结愈深,四肢厥冷就愈明显,脉初按好象沉伏,但重按却应指有力,舌质红绛,或有焦黄苔,或见高热神昏谵语等。因此,辨别虚实的真假时,要注意结合脉象和舌象,体质和病史等进行全面分析。但也有从实热内闭而转变为脱症..

真热假寒 更多...
  【真热假寒】是阳证似阴的一种症状。病本属热证,因热到极点,出现手足冰冷、脉细等假寒症状。假寒的辨证要点是:患者虽恶寒,但不欲盖衣被;手足冰冷,但胸腹灼热;并出现烦渴、咽干、口臭、舌苔黄干、小便黄、大便臭秽或秘结、腹部胀痛、脉细而按之有力等症状。实质上这些都是热的证候。参阅“阳盛格阴”条。

再传 更多...
  【再传】古人认为伤寒六经中从太阳到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一天传一经,如果到第六天病末痊愈,第七天又将再传太阳。事实上,伤寒一天传一经的说法,完全脱离实际,在临床上也很难看到从厥阴再传太阳的。

欲传 更多...
  【欲传】指病邪有向内发展的趋向。如外感风寒,原先没有汗出,现在见到微汗而热不退,心烦,同时又想喝水,脉象较数的,这是寒邪逐渐化热,将传入里的症象。

由里出表 更多...
  【由里出表】指病邪从里透达于肌表。主要表现为先有内热烦躁、咳逆胸闷等里症,继而发热汗出、皮肤瘀疹逐渐透露,烦躁减轻,显示病邪由里出表的趋势,为病情趋势好转的征象。

由表入里 更多...
  【由表入里】指表证未解,病势向内发展。区别点是:在表则见恶风恶寒,入里则不恶寒而反恶热;在表多不渴,舌苔薄白,入里多烦渴,舌苔黄燥。

营分证 更多...
  【营分证】是温热病邪气内陷的深重阶段,大都由气分证传变,也有由卫分证逆传的。临床表现有高热、夜间热甚、心烦不寐,或见神智不清、谵语、斑疹隐现、舌质绛、苔黄糙或干灰、脉细数等。“营分”是介于气分和血分之间。营是血中之气,营气内通于心,病邪传至营分,显示正气不支,邪气深入,威胁心包,影响神志或病及厥阴肝经。疾..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