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治则治法介绍 | |
|
|
|
| 理气 更多... |
|
【理气】是运用药物有行气解郁、补中益气的作用,治疗气滞、气逆、气虚的方法。气虚用补益中气药,归入补气门。通常所说的理气,多对气滞,气逆而言,分为“疏郁理气”、“和胃理气”、“降逆下气”等。理气药多属香燥,津液亏损的须慎用。 |
| 劳者温之 更多... |
|
【劳者温之】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虚劳病气虚的,使用温补药调养。例如中气不足,因而身热有汗,渴喜热饮,少气,不想说话,舌嫩色淡,脉虚大,须用“甘温除大热”法。 |
| 苦温平燥 更多... |
|
【苦温平燥】是治疗外感凉燥表证的方法。患者头微痛,怕冷,无汗、鼻塞、流清涕、咳嗽、痰多清稀,唇燥咽干,苔薄白而干,脉弦。用杏苏散(杏仁、陈皮、苏叶、半夏、前胡、桔梗、茯苓、枳壳、甘草、生姜、大枣)。 |
| 苦寒清热 更多... |
|
【苦寒清热】是用苦寒药清里热的方法,例如病人里热严重,因而烦躁,甚则发狂、干呕、小便红、说胡话,夜间睡眠不安,或吐血,出鼻血、发斑,舌苔黄或干黑起刺,脉沉数,用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
| 苦寒清气 更多... |
|
【苦寒清气】是用苦寒药清气分之热。如春温初起,发热,不恶寒(或微恶寒),骨节疼痛,口渴汗少,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数,用黄芩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 |
| 客者除之 更多... |
|
【客者除之】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外来邪气的,以药物等袪除之。“客”指外来邪气。外邪有风、寒、暑、湿、燥、火、饮食积滞及疫疠之邪等,治法有“袪风”、“袪寒”、“清暑”、“袪湿”、“润燥”、“清火”、“消导”等法。疫疠之邪侵袭而发病,病情比较复杂;,须按照具体情况处理,但驱邪的目的是同样的。 |
| 开提 更多... |
|
【开提】病人原有表证,误服泻下药,病邪下陷,发生热泻,同时有身热,胸脘烦热,口渴,喘而汗出等症。即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解肌袪表热,升提清气;甘草和胃,协助葛根升清气;黄芩、黄连清里热。袪表里之热是“开”,升清气是“提”。 |
| 开鬼门 更多... |
|
【开鬼门】语出《素问.汤液醪醴论》。鬼(同魄)门,指汗孔。开鬼门,就是发汗法。 |
| 开达膜原 更多... |
|
【开达膜原】就是用消除秽浊药以攻遂闭塞于“膜原”间的病邪。瘟疫初起,邪在膜原,出现一阵冷、一阵热,或一日一次,或一日三次,没有定时,胸闷发呕,头痛烦躁,舌苔垢腻,脉弦数,用达原饮(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治疗。 |
| 峻下 更多... |
|
【峻下】使用大黄、巴豆、芫花、甘遂、大戟、商陆、牵牛子、芒硝等有强烈泻下作用的药物导泻,称为“峻下”。 |
|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更多... |
|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精不足,指人体的精髓亏虚,当补之以厚味,使精髓逐渐充实;厚味,指富于营养的动植物食品,也指味厚的药物,如熟地,肉苁蓉,鹿角胶等药。 |
| 惊者平之 更多... |
|
【惊者平之】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惊,是心神慌乱而不安宁;平,是指用镇静药。适用于两种情况:一是气血上逆,出现有余的病症,例如癫狂病患者躁扰不宁,当用镇静剂中的“重镇安神”法;一是心血亏损,出现不足的病候,患者心悸易惊,当用镇静剂中的“养血安神”法。 |
| 禁 更多... |
|
【禁】赵学敏《串雅外编》记述走方医的禁法。“禁”是禁制疾病,即“祝由科”一类的方法。孙思邈《千金翼方》有“禁经”,宋代《圣济总录》有“符禁门”。但其起源更早,属于巫医一类。 |
| 金郁泄之 更多... |
|
【金郁泄之】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金郁,是指肺气不利;泄,是使之宣通。如因肺气不利,不能通调水道,以致咳嗽气喘而水肿,则须用“宣通水道”法。如因风寒袭肺,肺气不利,出现鼻寒、喉痒、咳嗽、痰多、苔薄白等症,须用“宣肺化痰”法。 |
| 解痉 更多... |
|
【解痉】解除震颤、手足痉挛(抽搐)及角弓反张(项背强硬向后反张如弓状)等症,叫做“解痉”,即熄风法。 |
|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2024236847号;粤公网安备4409810266068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