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治则治法介绍 | |
|
|
|
| 滋阴熄风 更多... |
|
【滋阴熄风】是以滋阴为主,消除因阴虚而动风的方法。在热性病晚期,热伤真阴,表现为身热不甚,但羁留不退,手足心热、面红、虚烦不眠、咽干口燥、心慌神倦,甚或耳聋,手足蠕动或抽搐、舌干绛少苔、脉虚数。可用生地、白芍、麦冬、鸡子黄、龟板、鳖甲、牡蛎、钩藤等药。 |
| 滋阴平肝潜阳 更多... |
|
【滋阴平肝潜阳】是治疗阴虚而肝阳上亢的方法。肝阴虚或肾阴虚,都能发生肝阳上亢。出现头痛,头昏晕,耳鸣耳聋,情绪容易激动,面部烘热,口燥咽干,睡眠不足,舌质红,脉细弦数。滋肝肾之阴,用熟地、枸杞、山茱萸、旱莲草;平肝用钩藤、菊花、天麻、僵蚕等;潜阳用生牡蛎、生龙骨、生石决明、磁石等。 |
| 滋阴利湿 更多... |
|
【滋阴利湿】是治疗邪热伤阴,小便不利的方法。患者口渴要喝水,小便不利,或有咳嗽呕恶,心烦不能安眠,用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属)。心烦不能安眠是阴伤的现象,阿胶能补血养阴,与其它药同用,既能利水,又不伤阴。 |
| 滋阴 更多... |
|
【滋阴】又称“育阴”,“养阴”,“补阴”或“益阴”,是治疗阴虚证的方法。阴虚证,表现为干咳咳血,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腰酸遗精、头晕目眩,手足心烦热等症。可选用天门冬、麦门冬、石斛、沙参、玉竹、百合,旱莲草、女贞子、龟板、鳖甲等药。参见“补阴”条。 |
| 滋养肝肾 更多... |
|
【滋养肝肾】是滋肾阴以润养肝阴。此法多用于肾阴亏肝木旺的证候,如头目眩晕,眼干发涩,耳鸣额红,口干,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妇女月经不调,苔少而舌质红,脉细弦数。可用干地黄、山茱萸、枸杞子、玄参、龟板、女贞子、何首乌等药。此法一称“滋水涵木”。是治疗肝肾阴虚兼有轻度浮肿。患者头晕,面红升火,眼花耳鸣.. |
|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更多... |
|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唐、王冰对于“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的注语。后又简称为“壮水制阳”、“滋水制火”、“滋阴涵阳”。是用滋阴壮水之袪,以抑制亢阳火盛的意思。假如用寒凉药治疗热证而不见效或反而严重时,那幺,这种热证就是阴虚阳亢的性质,屑于肾阴虚,应该滋肾阴。例如: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症见头晕目眩、腰酸足软.. |
| 助阳解表 更多... |
|
【助阳解表】由助阳药与解表药组成,治疗阳气虚的外感症,出现头痛、恶寒重、发热轻、无汗、手足不温、喜盖衣被、精神衰倦、嗜睡、面色苍白、说话的声音低微、脉沉无力、舌苔淡白等症。用再造散(黄茂、党参、桂枝、甘草、熟附子、细辛、羌活、防风、川芎、煨生姜、芍药、红枣)。 |
| 逐水 更多... |
|
【逐水】指“寒下”之法。是治疗水肿实证的方法。使用泻水作用峻烈的药物(如牵牛、甘遂、芫花、大戟、商陆等),泻出大量水份。 |
| 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更多... |
|
【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用辛热药治寒证,但寒反而更严重,这不是属于外感寒邪的寒证,而是肾阳(真阳)不足的虚寒,所以应该温补肾阳。参见“益火之原,以消阴翳”条。 |
|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更多... |
|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用苦寒药治热证,但热反而严重,这不是有余的热证,而是肾阴(真阴)不足的虚热,所以应该滋补肾阴。参见“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条。 |
| 中满者泻之于内 更多... |
|
【中满者泻之于内】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满,指气阻滞于内而胸腹胀满;泻,是指调利其气,使胀闷消失。例如气与痰湿阻滞中脘,胸腹胀满,可用“和胃理气”法。或饮食积滞而引起脘腹胀痛,可采用“消导”之剂。 |
| 治未病 更多... |
|
【治未病】麠有预防的含意。例加《素问遗篇.刺法论》有内服药预防疫病的方法。麡有早期治疗的意义。古代医家说中风有预兆,如头目眩晕,大拇指和次指麻木,或口眼和肌肉不自主地跳动,过一个时期有中风的可能,须预先服药,以防突然中风。麢掌握疾病发展的趋向。疾病在五脏的某一脏,从其趋向来看,可能会影响到另一脏,例如肝气.. |
| 治求其属 更多... |
|
【治求其属】《素问.至真要大论》:「求其属也。」这个“属”指证候与治法的联系。辨别病人的一系列症状属于那一个脏的证候,从而确定治法。例如:病人怕冷,手足凉,腰脊酸痛,阳萎早泄,苔淡白,脉沉细。使用一般的温热药没有效果,经周分析,知道这是肾阳虚,应该用温补肾阳的治法。参阅“温肾”条。 |
| 治病必求于本 更多... |
|
【治病必求于本】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疗疾病时必须追究疾病的根本原因,也就是探求其阴阳的偏盛偏衰。例如:病人头部昏晕而痛,肢麻,肉跳,虚烦,夜寐不安,面部烘热,口干,舌质红,脉弦而细,这是肝阴不足,肝阳上亢,须滋阴潜阳,养血柔肝,用生地、白芍、当归、何首乌、菊花、牡蛎、真珠母等药。又如食物不化,呕.. |
| 正治 更多... |
|
【正治】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是一般常规的治疗方法,即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方法和药物来治疗。例如: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实证用攻法,虚证用补法等。正治法又称“逆治”,“逆”就是药性与疾病性质相反,如像药物站在疾病的对面。 |
|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2024236847号;粤公网安备4409810266068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