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则治法_中药方集
首页 上页 4 5 6 7 8 9 10 下页 尾页 共18页/ 转到第

治则治法介绍

温阳利湿 更多...
  【温阳利湿】是治疗阳气为水寒困遏的方法。病人内停水湿,外有表寒,阳气受水寒困遏,小便不利,头痛,微发热,心烦口渴,喝了水就吐,舌苔白腻或白厚,脉浮,用五苓散(茯苓、泽泻、猪苓、白朮、桂枝、共研细末)。茯苓、猪苓、泽泻、白朮健脾利水、桂枝内通阳气,外解肌表,化气利水,使小便通畅,水从下出。

温下 更多...
  【温下】使用温性的泻下药或温热性药和寒性泻下药同用,以治寒性积滞里实证。大便不通属于寒结的,其症状为腹满而实,手足凉,苔白腻,脉沉弦,用巴杏丸(巴豆45枚,杳仁30枚,都去皮心,炙黄捣碎糊丸,如赤小豆大,成人每服一分五厘)。腹痛,大便秘结,手足凉,舌苔白,脉沉弦而紧,用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

温肾利水 更多...
  【温肾利水】是治疗肾阳虚形成水肿的方法。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眼花,腰部酸痛,四肢发冷,小便短少,浮肿自头面延及下身,长期不退,按之凹陷不起,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用济生肾气丸(肉桂、制附子、地黄、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丹皮、牛膝、车前子)。

温补命门 更多...
  【温补命门】是温补命门之火以恢复脾的运化功能的方法。黎明前腹泻,泻前腹痛肠鸣,泻出物中或有不消化的食物,泻后感到安适,腹部怕冷,四肢发凉,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这种病俗称“五更泻”或“鸡鸣泻”,这是命门火衰,脾的运化无力,所以要温补命门之火,加强脾的运化。可用四神丸(肉豆蔻、破故纸、五味子、吴茱萸、生姜、..

微者逆之 更多...
  【微者逆之】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微,指病证明显而较轻,如热证、寒证,只须针对病情,采用“逆治”的“正治法”即可。

土郁夺之 更多...
  【土郁夺之】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土郁,是指湿邪郁阻中焦;夺,是指袪湿而不使滞留。例如湿热郁于中焦,腹痛腹胀,大便稀薄而热臭,舌苔黄腻,用“苦寒燥湿”法;或寒湿郁于中焦,胸闷、恶心、呕吐、腹胀、大便清稀、舌苔白腻,用“苦温化湿”法。

透疹 更多...
  【透疹】凡出疹子的病,在应出而末出或疹子出而不畅之时,采用辛凉解表一类的治法,使它顺利出疹,不致发生变证,叫做“透疹”。

透营转气 更多...
  【透营转气】是治热性病时,使营分热邪向外透达,引出气分而从外解的方法。热邪初入营分,脉细数,舌质绛,身热较高,心烦,晚上睡卧不安,口不甚渴,用犀角、元参、生地等清营分热,用竹叶、金银花、连翘等透热外出。

透泄 更多...
  【透泄】用辛凉解表药透邪,用苦味药泄里热。参见“辛开苦泄”法。

透邪 更多...
  【透邪】热性病初起出现风热表证(发热、微恶寒或不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口渴、舌苔薄白、脉浮数等症),采用辛凉解表一类治法,使病耶往外透达。

透风于热外 更多...
  【透风于热外】见清、叶桂《温热论》。是治疗风温病外有风邪、内有里热的方法。风温病表有风邪,又有里热,使用辛凉解表法透达风邪,可使里热势孤,然后再清里热,就容易收效(按:以后在温病治疗上发展为解表清里同用)。

透表 更多...
  【透表】即透邪、透疹一类治法。

透斑 更多...
  【透斑】热性病裹热盛,斑点隐隐有向外透达的趋势时,采用清热,凉血的治法(如用化斑汤:生石膏、知母、生甘草、玄参、犀角、白粳米等),使斑点向外透达,以袪除病邪。这种治法原来称为“化斑”。至于“凉血化斑”,系在化斑汤中加丹皮、生地、大青叶、金银花、去甘草、粳米适用于发斑兼有吐血、衄血等血热较重之证。

同病异治 更多...
  【同病异治】在一般情况下,同病同证是用同一治法的。但也有同一种疾病,由于病人身体的反应不同,所表现的“证”(证候)不同,而治法也不同。例如感冒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等不同,治法也有“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等的区别。

通因通用 更多...
  【通因通用】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反治法之一。指用通利药治通利病症的方法。例如饮食积滞在内,胸脘痞闷,腹中胀痛,不思饮食,大使泄泻,须攻逐积滞,可用枳实导滞丸(枳实、大黄、黄苓、黄连、神曲、白朮、茯苓、泽泻)治疗。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