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_中药方集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7 下页 尾页 共42页/ 转到第

Q介绍

七味渗湿汤 更多...
  《景岳全书》卷五十四。为《局方》卷二(吴直阁增诸家名方)“渗湿汤”之异名。见该条。

七味葱白汤 更多...
  七味葱白汤--《活人书》卷十八《活人书》卷十八。为《外台》卷三引《许仁则方》“葱白七味饮”之异名。见该条。七味葱白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方源】《重订通俗伤寒论》。【组成】防风一钱,苏叶、嫩枝钱半,生姜皮一钱,淡豆豉三钱,秦艽钱半,络石藤三钱,鲜葱白四个,嫩桑枝一两。【功用】通络祛风。【主治】风湿证.头痛发..

七味犀角汤 更多...
  【方源】《圣济总录》卷一〇八。【组成】犀角(镑)三分,车前子、栀子仁各一两,木通(锉)、黄芩(去黑心)、大黄(锉,炒)、黄连(去须)各半两。【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竹叶七片,煎至七分,去滓,投芒消末一钱匕,食后,临卧温服。【主治】风邪攻眼,碜痛晕翳。

七味鳖甲丸 更多...
  《普济方》卷三九一。为《外台》卷三十五引《广济方》“鳖甲丸”之异名。见该条。

七物升麻汤 更多...
  【方源】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见《外台》卷三引《深师方》。【异名】升麻散(《圣惠》卷十六)。【组成】升麻、当归、黄连(去毛)、甘草(炙)、芍药、桂心、黄柏各半两【用法】上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主治】天行毒病挟热,腹痛下痢。【宜忌】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生葱等物。

七物虎头丸 更多...
  《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七引《卫生宝鉴》。为《肘后方》卷二“虎头杀鬼方”之异名。见该条。

七物厚朴汤 更多...
  《袖珍》卷三引《圣惠》。为《金匮》卷上“厚朴七物汤”之异名。见该条。

七物独活汤 更多...
  【方源】《胡洽方》引张苗(见《外台》卷十九)。【组成】独活五两,葛根四两,干姜二两,挂心四两,半夏四两(洗),甘草二两(炙),防风三两【用法】上(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每服一升,一日三次。得少微汗出好。【主治】脚弱,及中风湿,缓纵不随。【宜忌】忌羊肉、锡、海藻、菘菜、生葱。【临证举例】中风骑士息王..

七物柴胡汤 更多...
  【方源】《伤寒微旨》卷上。【组成】柴胡、苍术、荆芥穗、甘草、麻黄(去节)各一两。【用法】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加生姜一块如枣大(擘碎),大枣三个(擘破),同煎七分,去滓热服。【主治】病人两手脉浮数或紧或缓,寸脉短及力小于关尺脉者。【加减】三五服后汗未止,犹恶风者,加葱白三寸;如三五服汗犹未止,加当归一..

七物理中丸 更多...
  【来源】《伤寒微旨》卷下。【组成】人参三分,生姜屑二两,藿香三分,白术二两,桔梗三分,葛根三分。【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九,水一盏,煎至七分,和滓热服。【主治】伤寒阳虚阴盛,胃中寒.胸膈满闷,腹中胀痛,身体拘急,手足逆冷,两手脉沉迟,或紧或缓,寸脉短,及力小于关、尺脉者。【加减】如二、..

七圣饼子 更多...
  【方源】《医方类聚》卷六十二引《经验秘方》。【组成】黄连七寸(为细末),巴豆仁七个【用法】上为末,入蜜少许,和作饼子。放脐中,甩艾炷灸之.以利为度。急用水洗去,以防泻脱,【主治】时气结胸,发黄,药入口即吐。

七里香汤 更多...
  【方源】《鸡峰》卷十二。【组成】七里香【用法】上药炼汁。淋洗。一次便无。【主治】腿膝肿生疮。

七贤仙丹 更多...
  【方源】《良朋汇集》卷一。【组成】雄黄、朱砂、川乌(生)、蝉肚、金玉、槟榔、乳香(去油)、巴豆霜各一钱【用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急性子大.每服七丸,小儿三四丸,量用淡姜汤送下。如外科遍身患疹,恶毒初起,用金银花汤送下,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主治】五积六聚,噎食转食,胃满作饱,胃中作痛,心腹胀..

七味赤散 更多...
  【方源】《外台》卷二引崔文行方。【异名】七物赤散(《圣济总录》卷二十二)。【组成】朱砂、乌头(炮)各二两,细辛、踯躅、干姜、白术各一两,栝楼一两半【用法】上为散。每服半钱匕,用酒调服。汗出解;不解,增至一钱匕。【功用】辟毒气疫病。【主治】伤寒热病。【宜忌】思桃、李、雀肉、生菜、猪肉、生血等物。

七物赤散 更多...
  《圣济总录》卷二十二,为《外台》卷二引崔文行方“七味赤散”之异名。见该条。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