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八味黄耆建中汤 更多... |
【方源】《魏氏家藏方》卷四。【组成】黄耆(蜜炙)、熟干地黄(洗)、肉桂(去粗皮,不见火)、甘草(炙)、人参(去芦)、当归(酒浸,去芦)、鳖甲(米醋炙)、白茯苓(去皮)各二两,南木香(不见火)、地骨皮(去骨)、柴胡(去苗)、秦艽(洗净)、附子(炮,去皮脐)、五味子(酒洗)、川芎阿胶(蚌粉炒)、半夏(汤泡七次.. |
十三味当归补虚汤 更多... |
【方源】《魏氏家藏方》卷十。【组成】当归(去芦,酒浸)、黄耆(捶破,蜜炙)各一两,熟干地黄(洗净)、附子(炮,去皮脐)、白术(炒)、干姜(洗,炮)、白芍药、人参(去芦)、甘草(炙)、川芎各半两,吴茱萸(去枝梗,汤泡七次,炒)、杜仲(去皮,锉,炒去丝),良姜各一分(炒)【用法】上畋咀。每服二钱,水一大盏,加.. |
十味如神丸 更多... |
【方源】 《百一》卷九。【组成】晋矾(枯过)、天门冬(去心)、五昧子各半两,半夏四十九粒(汤浸七次),南星一个(大者,姜汁浸泡),麦门冬(去心)、远志(去心)各一两,甘草(炙)、白术、人参各一分【用法】上为末,生姜自然汁调飞罗面,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一分为衣。每服十丸至十五丸,食后、临卧生姜汤送下。【.. |
十味芦荟丸 更多... |
《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十一。即《医学入门》卷六“芦荟丸”,见该条。 |
十味还睛丸 更多... |
【方源】《银海精微》卷上。【组成】防风、羌活、密蒙花、青葙子、川芎、蒺藜、甘草、白术、木贼、菟丝子(酒浸三宿,生用,焙干)【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盐汤送下。【主治】下元虚惫,一切内障。 |
十味连翘饮 更多... |
【方源】《万氏家抄方》卷六。【组成】山栀、白术、连翘、白芍、防风、荆芥、牛蒡子、车前子、滑石、蝉蜕、木通、桔梗、柴胡、黄芩、甘草【用法】水煎服。【主治】疳后发热,咳嗽,泻弱昏沉。 |
十味没药丸 更多... |
《景岳全书》卷六十四。为《正体类要》卷下“没药丸”之异名。见该条。 |
十味羌防散 更多... |
【方源】《医略十三篇》卷三。【组成】羌活一钱,防风一钱,云茯苓三钱,炙甘草五分,制半夏一饯半,陈皮一钱,枳壳一钱,川芎一钱,苍术一钱半,桔梗一钱,生姜一片,葱白一茎【功用】开腠理,致津液、通阳气.【主治】三冬感冒风寒,兼治三时不正寒凉之气,头疼身痛,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不透,舌苔白滑或淡黄不腐,胸次或舒或.. |
十味羌活散 更多... |
【方源】《景岳全书》卷六十三。【组成】羌活、前胡、防风各一钱,荆芥、独活各八分,细辛、白芷各三分,柴胡、炙甘草、蝉蜕各四分【用法】水一钟半,加薄荷三叶,煎五分,不拘时服。【功用】和解疏利。【主治】小儿痘疹,初热见点。【加减】发抽及热盛不退者,调入制过朱砂末服之。 |
十味补心汤 更多... |
【方源】《重订通俗伤寒论》。【组成】辰茯神八钱,潞党参、生熟地各三钱,麦冬、炒枣仁、归身各二钱,制香附一钱,半远志八分,龙眼肉五个【功用】补心,【主治】伤寒吐血、呕血止后,心血不足者。 |
十味肾气丸 更多... |
《千金翼》卷十五。为《千金》卷十九“肾气丸”之异名。见该条。 |
十味侧子酒 更多... |
《圣济总录》卷八十四。为《外台》卷十九引《许仁则方》“侧子十味酒”之异名,见该条。 |
十味参苏饮 更多... |
《保婴金镜》。为《三因》卷十三“参苏饮”之异名。见该条。 |
十味香附丸 更多... |
【方源】《医学入门》卷八。【组成】地黄、当归、芍药、川芎各四两,白术、陈皮、泽兰叶各二两,黄柏、甘草各一两,香附一斤(分四份,用酒、醋、童便、盐水各浸七日,焙干)【用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送下。【主治】妇人经候不调。 |
十味香薷饮 更多... |
十味香薷饮--《百一》卷七【方源】《百一》卷七。【异名】十味香薷散(《杏苑》卷三)【组成】香薷叶一两,人参(去芦)、白术陈皮(温汤浸少时,去皮)、白茯苓、黄耆(去芦)、厚朴(去粗皮,锉碎,生姜自然汁拌和,炒至黑色)、干木瓜、白扁豆(炒,去壳)、甘草(炙)各半两【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加大枣一个,.. |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2024236847号;粤公网安备4409810266068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