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_中药方集
首页 上页 4 5 6 7 8 9 10 下页 尾页 共93页/ 转到第

S介绍

十味中和汤 更多...
  【方源】《医学入门》卷八。【组成】石菖蒲、牛蒡子、羌活、川芎、防风、漏芦、荆芥、麦门冬、前胡、甘草各等分【用法】水煎服。【主治】手足少阳经分发痈及时毒,脉弦,在半表半里者。

十味六和汤 更多...
  【方源】《赤水玄珠》卷八。【组成】藿香、厚朴、赤苓、人参、木瓜、香薷、扁豆、杏仁、甘草、砂仁【主治】痢未愈,继之以疟。

十味石榴丸 更多...
  【方源】《中国药典》一部。【组成】石榴250克,肉桂25克,白及75克,荜茇100克,红花75克,豆蔻125克,玉竹100克,黄精75克,菱角75克,天花粉75克【用法】上为细末,过筛,混匀,每100克粉末加炼蜜100—110克制成大蜜丸,即得。每服一丸,每日二次。【功用】温中健胃,暖肾祛寒。【主治】胃寒腹泻,腰酸腿疼,遗精。

十味白术丸 更多...
  【方源】《活人心统》。【组成】黄连(炒)五钱,白术、陈皮、山药、神曲、芍药、归身、山楂、茯苓各一两,莲子(去心)一两,薏苡仁二两【用法】上为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米汤送下.【主治】脾胃虚弱,内有痰火,心下满闷,饮食无味,血少气虚。

十味白术汤 更多...
  【方源】《幼幼新书》卷十一引《婴孺方》。【组成】白术当归各一两厚朴(炙)半夏炙甘草人参川芎生姜各二两枳实三十枚(炙) 食茉萸二合【用法】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三合,日三夜二。【主治】小儿腹中有热、有寒在胸上,逆吐,腹中雷鸣而满,惊啼,甚即发瘸掣缩,休作有时。

十味托里散 更多...
  《外科启玄》卷十一。为《局方》卷八(绍兴续添方)“化毒排脓内补十宣散”之异名。见该条。

十味回生丸 更多...
  【方源】《何氏济生论》卷二。【组成】杜仲二两,山萸二两,熟地四两,山药四两,知母二两,丹皮、茯神、枸杞、黄柏各二两,泽泻一两五钱【用法】炼蜜为丸服。【主治】虚劳。

十味安神丸 更多...
  【方源】《保要撮要》卷二。【组成】人参、茯神、麦门冬、山药各二钱,片脑二分,龙齿一钱,朱砂、甘草、寒水石各五分,金箔二片(一方有马牙消)【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灯心汤调下。【主治】①《保要摄要》:惊。②《医钞类编》:神虚惊悸,至夜则啼。

十味导赤散 更多...
  【方源】《杂病源流犀烛》卷六。【组成】黄连、黄芩、麦冬、半夏、茯苓、赤芍、木通、生地、地骨皮、甘草各五分,姜五片【主治】心脏实热,口舌生疮、惊悸烦热诸症。

十子奇方 更多...
  【方源】《惠直堂方》卷一。【组成】风仙花子三两(井水浸一宿,新瓦焙干),金樱子(竹刀切开,去毛子,水淘净,舂碎熬膏)三两,五味子三两(酒浸,蒸,晒干),石莲子(研碎,用茯苓、麦冬各一两,煎汁拌蒸,晒干,净)三两,菟丝子三两(酒浸三宿,煮一昼夜,吐丝为度),女贞子三两(酒浸,九蒸九晒),枸杞子四两(一半乳拌..

十五岁汤 更多...
  【方源】方出《千金》卷五,名见《医部全录》卷四四一。【组成】大黄、柴胡、黄芩各三两,枳实一两十八铢,川升麻、赤芍、知母、栀子仁各二两半,生姜十八铢,杏仁二两,竹叶(切)一升半【用法】上(口+父)咀。以水六升半,煮取二升,十岁至十五岁者,分三服。【主治】小儿十五岁以下,热结多痰,饮食减。

十四枚丸 更多...
  【方源】方出《太平御览》卷九四九引葛洪药方,名见《本草纲目》卷四十一。【组成】鼠妇虫十四枚【用法】各以糟封裹之,凡十四丸。临发服七丸,便愈。【主治】疟疾。

十全饮子 更多...
  【方源】《普济方》卷一一七引《十便良方》。【组成】人参、白茯苓、干山药、白扁豆、紫苏叶、香薷叶、甘草、厚朴、半夏、白术各等分【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二盏,加生姜三片,煎七分,去滓,若觉烦躁,以新汲水沉冷服;如脾胃弱,只温如常服。【主治】伤暑,病疟,中暑等疾。

十补脾散 更多...
  【方源】《普济方》卷一八二。【组成】半夏二两,干姜、白术、陈皮、青皮、当归、香附子各一两,人参、甘草、木香各半两【用法】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个,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功用】下气消痰,调血理气。

十味锉散 更多...
  【方源】《医方类聚》卷二十引《叶氏录验方》。【组成】附子三两(炮,去皮脐)、当归(去土,洗,切)、黄耆(炙)、白芍药各二两,川芎(不见火)、防风(去芦)、白术各一两,半肉桂(去粗皮,不见火)一两,茯苓、熟地黄(洗净,用少酒熬令干,焙之)各七钱半【用法】上修制了再称,(口+父)咀。每服四钱t水一大盏,加生姜八..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