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骨伤科_中药方集
首页 上页 8 9 10 11 12 下页 尾页 共12页/ 转到第

外科骨伤科介绍

腹皮痈 更多...
  【腹皮痈】痈生于腹壁部,不论上下左右,统称为“腹皮痈”,但生于脐部者,则称“脐痈”。多因湿热火毒蕴结气血凝滞而成;也可因脐孔患湿疹搔破后继发感染所致。若溃出脓水稠而无臭味的,易于收敛;如果脓水臭秽,并夹有粉状物质者,容易形成“脐漏”,较难收口。

附骨疽 更多...
  【附骨疽】疽之生于筋骨部位的称为“附骨疽”。多因风寒湿阻于筋骨,气血凝滞而成。其症初起见寒热往来,继则筋骨疼痛,表面不红不热,但痛如锥刺,不能屈伸转动,久则寒郁化热,腐肉成脓,而外形仍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溃后稀脓淋沥不尽,不易收口,易形成瘘管和死骨,待死骨脱出后,才能逐渐愈合,类于化脓性骨髓炎。

肥疮 更多...
  【肥疮】俗称“堆沙鬎疬”。病因与“白秃疮”同。初起时毛发根部有小丘疹或小脓庖,形如粟粒,搔痒难忍,搔破流水,干后结黄痂成碟形,中央凹陷,中有毛发贯穿,黄痂脱落后见糜烂面,有特殊臭味,由于毛囊被破损,愈后留有疤痕而局部秃发。本病类于黄癣。

飞痘 更多...
  【飞痘】指牛痘接种部位以外生的痘庖。多困种痘后搔抓,以至痘毒传播;或因痘毒从体内途径传播而发。症状与牛痘同,可兼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反唇疔 更多...
  【反唇疔】疔疮疾患之一。以疔生在唇上,致使唇肿胀而向外翻出,故名。由脾经热毒郁发或胃火炽盛所致。参见“疔疮”条。

翻花痔 更多...
  【翻花痔】内痔的一种。因其经久翻出肛外,表面不平滑,形如翻花,故名。大便时下血,疼痛难忍。

发际疮 更多...
  【发际疮】指头皮上靠近头发边缘的小疮。多发于头后发际。因平素内郁湿热,复受风邪外侵所致。起初只一、二个,如未及时调治,破口出脓水后易向周围蔓延。

发背 更多...
  【发背】痈疽之生于脊背部位的,统称“发背”,属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系火毒内蕴所致。分阴证和阳证两类,阳证又叫“发背痈”或叫“背痈”。阴证又叫“发背疽”。阳证多因感受六淫所引发,起初有一、二个疮头,数天后迅速高肿,大如手掌,甚如碗口,红肿剧痛,伴有高热,烦渴,脉洪数等。阴证多因七情内伤,膏粱厚昧,醇酒炙博,..

鹅掌风 更多...
  【鹅掌风】即手癣。一种发于手的掌面的皮肤病,因风毒或湿邪侵于皮肤所致。初起皮下小水庖,搔痒,以后迭起白皮而脱屑。日久则皮肤粗糙变厚,入冬则皲裂,疼痛。若皮肤局限于掌心,称“掌心风”;若蔓延至指甲,使甲板失去光泽,变形增厚,称为“鹅爪疯”。

对口 更多...
  【对口】疽生于脑后项背正中,属督脉经,部位与口相对,故名。又称“脑疽”。如偏于左或右的,属足太阳膀胱经,名为“偏口”,又称“偏口疽”,“偏脑疽”。多因感受湿热交蒸之气,或积热,湿毒上壅所致。顺证,则疮形顶尖,根盘红肿,焮热疼痛。逆证,则多与情志郁结,肝肾亏损,阴虚火炎有关,疮形平塌散漫,根盘不收,难溃难敛。

冻疮 更多...
  【冻疮】因受冷冻,使局部血脉凝淅而致的皮肤损伤。多发于手足和耳廓等暴露部位。患处先呈苍白,渐成紫红斑片,自觉灼痛,抓痒或麻木,轻者可经十余日消散,重者可溃烂成疮。且较难愈合。

疔疽 更多...
  【疔疽】指疔疮之生于两侧颐颔部及鼻下者,多因过食高粱厚味,煎炒炙博等燥热食物或误食死畜,陈腐棻蔬等,以致热毒蕴积而成。症见局部焮肿剧痛,按之坚硬,如钉看骨,破溃后恶血淋漓。如治疗不当,容易出现牙关紧闭,角弓反张,或呕吐烦燥,昏迷谵语等变证。“干疽”之别称。

疔疮走黄 更多...
  【疔疮走黄】疔毒迅速走散内陷,入于血分;现神识不清等症,局部肿势漫溢者,称为“疔疮走黄”。多由热毒炽盛或早期失治,或挤压碰伤,或过早切开,邪毒扩散所致。主要表现为疮顶黑陷,无脓,肿势散漫,迅速向四周扩散。伴有寒战高热,头昏痛,烦燥,胸腹胀闷,四肢无力,舌红绛,苔黄糙,脉洪数或弦滑数;或伴有恶心呕吐,舌硬口..

更多...
  【疔】又称为“疔疮”。外科常见病之一。因其坚硬而根深,形如钉状,故名。多因火热之毒蓄结所致。疔的名称很多,常以发病部位及症状而定名,如“面疔”,“指疔”,“足疔”,“烂疔”,“红丝疔”,“疫汀”等。临床表现;初起形如粟粒,上有白色脓头,形虽小而根深,肿硬如钉着骨,疼痛剧烈,来势甚凶,易扩散而走黄。

搭手 更多...
  【搭手】疽生于腰背部两旁,因患者能以自己的手触及,故名。近肩胛部位的叫“上搭手”;背中部的叫“中搭手”;背下方及腰部的叫“下搭手”。多因五志化火。气滞痰凝,营卫不和,逆阻肌肉所致。本病以形高而肿,色红焮痛,溃后脓出者为顺证;形低陷下,色泽不红,初起痒痛,或兼见恶心,昏眩,谵语、溃烂多脓血者为重证、险证。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