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骨伤科_中药方集
首页 上页 5 6 7 8 9 10 11 下页 尾页 共12页/ 转到第

外科骨伤科介绍

气瘤 更多...
  【气瘤】皮肤上隆起的一种肿块。大小不一,质软,皮色不变,有轻微胀痛感,全身无寒热见证。如薛立斋所说:「若劳伤肺气,腠理不密,外邪所搏而壅肿者,其自皮肤肿起,按之浮软,名曰气瘤」。

漆疮 更多...
  【漆疮】因接触漆而引起的一种皮肤病症。多因肌表腠理不密,体质对漆过敏,感受漆毒而生,病损多在暴露部位,接触部皮肤突然红肿,焮热作痒,兼有小丘疹及水,可因搔抓遍传肢体,抓破则糜烂流水,流水多,有继发性感染者,则可有头痛,寒热交作等全身症状。

破伤风 更多...
  【破伤风】又称“金疮痉”,指因皮肤破伤处受邪(破伤风杆菌)而致抽风的一种病症。病因血虚不能养筋,病邪由伤口内侵,使风气内动所致。临床表现为面唇青紫,苦笑面容,肌肉阵发性痉挛,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呼吸困难,痰鸣,脉弦数或弦紧等。

胼胝 更多...
  【胼胝】多发于手掌或足跖部皮肤。因长期受压或磨擦,局部气血运行阻滞而发生皮肤角质增生变厚,以跖、掌突出部位为常见。皮肤增厚以中央为甚,触之坚硬,边缘不清,表面多光滑,呈黄白色或淡黄褐色,多无自觉症状。但也有在足跟部或跖部的胼胝。因挤压太甚或有继发感染而顽硬肿痛,不能行走的,称之为“牛程蹇”。

脓窝疮 更多...
  【脓窝疮】又称“脓窠疮”。一种易于接触传染的化脓性皮肤病。此症可因肺热脾湿蒸郁而成,也可由于湿疹、痱子等经搔抓破皮而染毒所致,多见于儿童。多发于头面,手臂,小腿等处。表现为黄豆大的脓庖,周围发红,焮热疼痛,庖壁厚,不易破,破后凹陷成窝,上有脓液,干后结黄痂。一般无全身症状。

牛皮癣 更多...
  【牛皮癣】因患处皮肤状如牛颈之皮,厚而坚,故名。多由于风、湿、热蕴阻肌肤;血虚生风化燥而发病,与精神因素也有一定关系。多发于项部、肘弯、腋窝、上眼睑、会阴,大腿内侧亦有发生,皮损为扁平状丘疹,融合成片,干燥肥厚,有苔癣样变化,搔之微微脱屑,有阵发性奇痒,入夜更甚,其发作有时和精神受刺激有关。本病为慢性皮肤..

囊痈 更多...
  【囊痈】指生于阴囊的痈,又名“肾囊痈”。多因肝肾二经温热下注,外湿内侵蕴酿成毒而致,其症恶寒发热,口干喜凉饮,小便赤涩,阴囊一侧或两侧红肿热痛,但睾丸不肿大,此点可与“子痈”鉴别。如热痛布止则可消散,如不消退则成脓。

奶癣 更多...
  【奶癣】又名“胎敛疮”,多为体质过敏,为风湿所袭,搏于气血而发。常发于婴儿的颜面部。分干、湿二型。起初形如粟粒,散在或密集,疹色红,搔之起白屑,其形如癣疥而不流津水的,为“干敛疮”,偏于风热盛。如皮肤起粟,搔痒无度,破则流水,浸淫成片,甚至可以延及身体其它各部,为“湿饮疮”,偏于湿热重。此证常使患儿躁烦,..

内痔 更多...
  【内痔】生在肛门齿线以上,为紫红色块物突出。初期痔核较小,大便时滴出鲜血,不感疼痛,痔核不脱出于肛外。中期痔核较大,大便后痔核脱出于肛外,便后能还入肛内,一般便血较少。后期大便后痔核脱出,甚则咳嗽、远行、久立等情况也会脱出,不能自行还入,须用手推回或平卧才能复位。最后时常脱出,不易复位。如果痔核不能同缩,..

内痈 更多...
  【内痈】痈之发生于脏腑,外观看不到的,如“肠痈”,“肺痈”、“肝痈”等。

内外痔 更多...
  【内外痔】是兼有内痔和外痔的混合痔。内痔生长部位和外痔连在一起,以肛门的左中、右前、右后部为多发,在右前部位更为常见。

面疔 更多...
  【面疔】疔疮疾患之一。以其生在面部,故名。多发于颧、额、颊等处。由于热毒蓄结所致。切忌用指强力挤压,否则容易变生险证。参见“疔疮”条。

马刀侠瘿 更多...
  【马刀侠瘿】语出《灵枢.经脉篇》等篇。本症即“瘰历”。其生于脏下,形如马刀的名为“马刀”,又称“马刀疮”;生于颈旁如贯珠的名称“侠瘿”。两处病变常相关联,为颈腋部淋巴结结核。

瘰历 更多...
  【瘰历】语出《灵枢.寒热篇》。主要指颈部淋巴结结核。又名“历子颈”,“颈历”,或“鼠疮”。小者为“瘰”,大者为“历”。多发于颈项及耳的前后,病变可限于一侧,也可两侧同时发生,也有延及颔下,胸锁乳突肌前后和脏下等处的。以其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故名。病因肺肾阴虚,虚火内灼成痰,痰火结于颈项所致。多见于体弱..

蝼蛄疖 更多...
  【蝼蛄疖】疖病的一种,多发生于小儿头部,患处初为小疖,其根坚硬,外形如蟮(指蚯蚓)之拱头,故俗称“蟮拱头”。这种疖肿常为多发性,头皮下脓腔相连,破后像蝼蛄串穴,故名“蝼蛄疖”。多由心火热毒或胎毒内发所致。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