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骨伤科_中药方集
首页 上页 2 3 4 5 6 7 8 下页 尾页 共12页/ 转到第

外科骨伤科介绍

无名肿毒 更多...
  【无名肿毒】骤然于体表局部发生红肿的一种证候,因无适当名称,故名。症状或痛或痒,严重者焮赤肿硬,患部附近的淋巴结肿大。可因内有郁热,或感受外邪风毒而发。

委中痈 更多...
  【委中痈】指生于腘窝委中穴部位的痈,又称“委中毒”。因肝胆积热结于膀胱经而成。或因患肢破损,湿疹糜烂等感毒诱发。起初木硬肿痛,皮色微红,或焮热色赤,肿块形成时,患肢小腿屈伸困难,故俗名“曲鳅”,此时有寒热,如肿痛日剧,寒热不退,是已成脓,溃后脓尽而愈。

外痔 更多...
  【外痔】生在肛门齿线之外,如皮瓣状,渐渐增大,质地较硬,外表光滑,多不疼痛,无出血,只有异物感,或因感染肿胀始感疼痛,肿消后如旧。皮瓣生于肛门前后正中部的,往往伴有肛裂;皮瓣生于肛门左中、右前、右后部的,往往伴有内痔;皮瓣作环状或花冠状的,多见于经产妇。

外证 更多...
  【外证】通常是指体表上有形症可见的外科病症,如痈、疽、疔、疮、癣、疖、凄、瘤、痔、疥、丹毒、流注、瘰历、痄腮、灼伤等。泛指外科病症。

外痈 更多...
  【外痈】痈之发于躯干,四肢等体表部位者,如“颈痈”、“背痈”,“乳痈”等。外痈多是多个毛囊和皮脂腺的化脓性炎症,乳痈(即乳腺炎)则是乳腺组织的化脓性感染。

脱疽 更多...
  【脱疽】即《灵枢.痈疽篇》所记载的“脱痈”。手足均可发病,但大多生于足趾。多由膏粱厚味,或生活失于调节,或过服壮阳补肾热药,以致郁火邪毒蕴于脏腑,消烁阴液;或由外感寒湿毒气,内有积热,使局部气血凝滞而发。发病经过比较缓慢,初起如粟粒状黄庖,皮包紫暗如煮熟红枣,黑气漫漫,腐烂逐渐向周围和深部蔓延,并可向上蔓..

脱肛 更多...
  【脱肛】直肠或直肠粘膜脱出肛外的一种病症。常见于体虚的小儿和老年人。多由于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肛门松弛所致;或兼有大肠湿热下注而成。初起仅于大便时肛门脱垂,能自行回缩;病延日久者,脱出较长,需用手托纳回,每于行走,劳累,咳嗽,用力等而发。脱出时可感坠胀不适,若脱久而不回纳,则局部紫赤,肿痛加剧,甚则溃烂。

托盘疔 更多...
  【托盘疔】疔疮疾患之一。因疔在掌心,影响病者的手势,常如托盘状,故名。又称“掌心毒”。是由心与心包络二经火毒炽盛而生。疔小根深,肿痛剧烈,甚至可腐烂掌部筋骨,并有寒热交作,不思饮食等症。

托疽 更多...
  【托疽】疽生于膝旁阳关穴和阳陵泉穴的,叫“托疽”,属足少阳胆经的病。患部焮肿疼痛,站立时尤甚,常须用双手托住患处,以减少疼痛,故名。约半月成脓,溃后脓尽而愈;如不痛而流出鲜血或青黑色脓及脓头甚多者,为逆证。

秃疮 更多...
  【秃疮】又名“白秃疮”,俗称“白鬎疬“(音辣利)。生在头上,初起白痂,搔痒难忍,蔓延成片,久则发枯脱落,形成秃斑,但愈后毛发常可再生。多由不洁的理发工具或梳、帽等传染而致。本病类于白癣。

天庖疮 更多...
  【天庖疮】是一种与天行时气有关的疮疡。多因内有湿热郁结,外受风热暑湿之气而发。疮形如水疤,界限清楚,水庖成群发生,甚者疼痛化脓。并有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

体气 更多...
  【体气】俗称“狐臭”。因湿热郁于腠浬汗孔所致。也有由于遗传者。排出汗液带有特殊之臊臭气。狐臭多发生于腋窝部,严重的在乳晕、脐、腹股沟、阴部等处均有臭秽之气。

痰瘰 更多...
  【痰瘰】指生于项前足阳明胃经所过部位的瘰历。

痰核 更多...
  【痰核】指皮下肿起如核的结块,多由湿痰流聚而成,结块多少不一,不红不肿,不硬不痛,用手触摸,如同果核状软滑而能移动,一般不会化脓溃破。痰核大多生于颈、项、下颔部,亦可见于四肢,肩背。生于身体上部的多兼风热,生于身体下部的多兼湿热。即“臖核”。

锁口疔 更多...
  【锁口疔】疔疮疾患之一。以疔生在口角影响口的张开,故名。是由于心脾二经火毒郁发而成。参见“疔疮”条。

相关栏目